C04:娱乐新闻·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娱乐新闻·关注
上一篇

专访编剧王海平,讲述《咆哮无声》创作心路,如何将抗战历史对接年轻观众

拍摄失败战役,能激发更大的抗争意识

2014年09月0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咆哮无声》制作考究,片中很多“老照片”给观众一种极强的代入感。

  用80后视角寻访抗战历史

  新京报:片中用80后的视角去看这场战争,这个切入点是怎么想到的?

  王海平:我写作的过程跟这个故事本身所展现的实际状况有关系,本来我就是一个寻访者。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抗战都不是很了解,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可能他们都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听说过800壮士投黄河。而以年轻人熟悉的方式切入,也会让他们对那段历史了解起来比较容易有亲切感。

  新京报:在写作的过程中时空交错的写法是不是也挺困难的呢?

  王海平:事实上现在人们认识历史事件和人们的审美取向里面也确实是现代人在看历史,这样也容易和观众形成共鸣。观众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叙事,而是可以随时带入思考。80后的女主角所想要了解的问题,所存在的一些疑问以及感觉有神秘感的地方恰好是坐在影院里的观众所需要的东西。

  残酷才能再现真实抗战

  新京报:看到《咆哮无声》这个片名,很多人都会问咆哮和无声的意思是相反的,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王海平:咆哮是英雄主义、是愤怒,在敌进的时候中国的男子汉站起来了,面对强敌我们英勇不屈这是咆哮的一面。无声的一面反映了博大胸怀,比如故事里面有个女孩被日本人强奸了,留下遗腹子,一个中国男人收留了这个女子和她的孩子,这种情况在当时不是个别案例,没有对人性的理解,没有对超越战争的胸怀不可能做到,这里面是无声的一面。《周易》里面就讲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咆哮是自强不息,无声是厚德载物。

  新京报:大家对东北、湖南、山东、上海的抗战故事可能熟悉一些,但山西抗日历史很少被表现。对于那段历史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看待?

  王海平:我就出生在山西。1939年是抗战最残酷的时候,山西也经历过若干次的大扫荡,那个时候只要听说日本人进村了,整个村的村民全都躲起来了,每个村子都是血淋淋的。那个时间恰好是日本人非常嚣张的时候,采取了一些灭绝人性的手段。从整个战争的布局角度来看,这个地区在1939年、1940年、1941年这期间里有了多次的拉锯战,实际上当时这个地区是抗日的前沿阵地,所以当时的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以前我们是表现胜利战场的作品比较多,这是一次失败的战役,但它激发起来的抗争意识非常大。

  新京报:电影里展现出来的战争场景就很惨烈?

  王海平:历史资料的记载和老百姓传说里比电影里面表现的还要惨烈,很多河里面捞出来的人都是两个人拥抱在一起死的,一起抱着跳下悬崖。还有用红缨枪扎在肚子里面死了滚下悬崖的,很惨烈。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电影对这个故事本身是一个真实的再现。

  新京报:除了惨烈的战场,影片中的爱情也让人印象深刻,在表现战火中的爱情上有什么特别的设置吗?

  王海平:战争中的爱情肯定和和平年代不一样,和平年代的爱情是比较轻松、甜蜜的,战争中的爱情更多是患难与共,更深刻一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