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来信

2014年09月0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街边护栏撞了也白撞?

  据报道,一名司机日前在草桥汽配城附近,撞上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护栏。原本想赔偿的司机,询问了包括交管局设施处、草桥汽配城等多家单位,却没有人“认领”这些护栏。

  开车撞坏了道路上的护栏,想赔偿,却苦于找不到护栏的主人。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私人恐怕没人会吃饱了撑的,到街上去装个护栏,这个护栏明摆着就是哪家单位装的。现在咋愣是没人承认了呢?说白了,就是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懒得连组织定损、接个赔款,都嫌麻烦,能推就推啊。对这个事,绝不能拿它仅当个笑话看,应有部门出来认真地找找护栏的主人。因为,现在没人接赔款,到时要修这坏护栏,还不得要花公款。□李昱彤(职员)

  什刹海改造多听听居民意见

  终于在昨天的《新京报》上看到了什刹海疏散的最新消息,自从申请登记后,我就天天光顾“什刹海试点院落居民住房与环境改善登记系统”网,想从中了解改善进程,但网站让我很失望,除最初几天有变化,最近基本没有更新过。

  因为从正规渠道得不到消息,大家自发建了群,群里的消息倒是多,但大多真假难辨,比如有说政府没钱了,不够改造的……负面消息不少,让我们心里很忐忑。

  就像许多人说的一样,同是住在什刹海的居民,因为大家居住的环境不同,所以大家对待腾退的热情度就不一样。有些家庭只有一间10平米的小房自然着急改善,而有些家庭虽然公房不多,但自建房很多,自然不愿意改善。所以我觉得整院疏散的方法虽然有其一定道理,但政府也应看到不同院落的个体需求,在整院改造后对个体住房困难的居民也应该给予帮助。

  从大家自建的群里可以了解到,居民其实有很多话想说,而且这些话里也不乏一些好办法。我觉得相关部门应更多地发挥改造网的平台力量,多和居民沟通。□马娟(市民)

  我所看到的日本垃圾分类

  近日,新京报刊发的《垃圾分类沉疴:制度推行四年仍难落实》报道中提到,环保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组成员彭应登分析称,北京市垃圾分类推行效果不明显,原因有很多:其一,市民分类意识和习惯尚未形成。第二,垃圾分类制度没有建立。

  我在日本留学时,发现他们在这两点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我在东京丰岛区居住时,看到区政府提供的制作成宣传页的《丰岛区资源和垃圾的区分及处理方法》,不仅有日文版的,还有中文版、韩文版和英文版的。《处理方法》明确了哪些是资源,哪些是可燃垃圾,哪些是不可燃垃圾,以及这些垃圾如何处理后在规定的时间放在规定的地点。

  日本市民也很遵守这些规定。我去一个日本同学家做客时,看着她费力地把一个废弃的纸箱撕成一片片,我问她为什么不直接扔了。她说作为资源,这样的厚纸箱必须撕成片,再用绳子捆好,然后在规定的时间放到垃圾回收点。我听着都觉得麻烦,但是一般的日本市民早就形成了遵守垃圾分类规定的意识和习惯了。□肖瑶(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