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旅游周刊·专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旅游周刊·专题

卢沟晓月 赏忆中秋(2)

2014年09月1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丰台区“卢沟晓月·中秋传情”中秋文化大型传播活动在北京西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卢沟桥举行。 新华社发
丰台区“卢沟晓月·中秋传情”中秋文化大型传播活动在北京西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卢沟桥举行。 新华社发

  (上接D06版)

  ■ 钩沉

  卢沟桥上千古月

  据金代《明昌遗事》所载,“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座,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

  离人话别卢沟桥

  “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隐微光。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邹缉《卢沟晓月》)卢沟桥于金明昌年间落成,成为进京的交通要冲。邹缉题《燕京八景图》中说,卢沟桥“去都三十里……桥之路,西通关峡,南达江淮,两旁多旅舍。以其密尔京都,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

  元明清以来,进出京城,人们大多是走彰义门(即广安门)和卢沟桥。从京城至卢沟桥,三十里路,大约半天的路程。从南方北上进京的人,最后一站是长辛店,住一宿,五更起身进京,过卢沟桥时,正是东方欲晓,残月在天。出京的人,起身一般都很早,丑末起身,从城内走到卢沟桥,也正是晨光微亮之际。送别的人,还在此等候,临风话别,晓星已没,淡月有痕,便有说不尽的惜别之意。

  岿然桥身可破冰

  卢沟桥本身的设计、建造方法更是史无前例。据桥梁专家验算,卢沟桥的承重能力在900吨以上。1975年1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载有四百多吨化工设备的超限大件平板车从桥上安全通过,最后加载到429吨时,桥身仍然纹丝不动。

  卢沟桥绝大的承重量源于桥身的特殊设计,“巨石层叠,铁柱穿心、上有棱石引水台,下有钢铁斩凌剑”,这是卢沟桥最大的建筑特征。此外,桥北端迎水方向的每个楔形分水尖上,设计者还加装了一条边长约为26厘米的三棱形铁柱,俗称“斩龙剑”,是专门用来击碎冰块的。

  每年春暖花开时,大量“桃花冰”开始奔向下游,急流带着浮冰极有可能将桥墩撞毁,但“斩龙剑”却能让浮冰在撞击桥墩之前被斩碎,乖乖顺着桥洞南去。住在卢沟桥附近的老人记得,几十年前的春汛时期,每到夜晚就能听到桥下传来的巨大的冰块撞击声,铁马冰河入梦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