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文化新闻·艺术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文化新闻·艺术圈
下一篇

新作延续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创作脉络,探讨对图像的“消费”问题

颜磊 让图像消失于单色块

2014年09月1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绿色、红色、蓝色等单色色块构成的铝板被组合排列在一起。每个铝板上都有英文,写着被覆盖之前图像的名称及信息。
颜磊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的《有限艺术项目》。 图/IC

  图像会消失吗?艺术家颜磊似乎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的切入探讨中国当代艺术中对图像的“消费”问题。近日,颜磊新个展“图像,未(不)死”在798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其中,抽象色块系列延续了2012年他参加卡塞尔文献展“有限艺术项目”创作脉络,通过单色表面色块的创作探讨的则是图像被生成、生产、消灭和再次复活的全过程。该展将展至10月20日。

  前因 

  卡塞尔上用喷漆覆盖图像

  对观众而言,这是个难以理解的展览。一幅幅绿色、红色、蓝色等单色色块构成的铝板被组合排列在一起。如果再细看一下,会发现每个单色块的铝板上都有英文。究竟艺术家想要表达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颜磊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的《有限艺术项目》。

  在这个艺术项目中,颜磊坚持不画的创作方式。他用360幅图像挂满了天花板、墙壁等,这些图像是艺术家上网时随意挑选的,并用梦幻般的色调印在帆布上。其中既有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荷兰画家维美尔笔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有旧上海杂志封面女郎等。此后在文献展举行的100天内,颜磊及其团队会陆续带一些作品到汽车工厂进行喷漆,喷成单一色块后再带回展览现场。而当所有作品变成同一种颜色的色块后,也只有背后的签名记录着画作被喷漆之前的名称编号和制作时间。

  后果

  图像消失后仅留英文信息

  卡塞尔文献展之后,这样的创作方式让颜磊依然觉得有魅力,便延展出了此次新作,颜磊告诉记者,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让自己对图像消失有了新的探索,构成了一个新的创作语言,这次新展则是对这一创作语言的再探索。观众在现场看到的单色块铝板也有着其前世的故事。在此之前它的图像是“月份牌上弹琵琶的民国美女”,“北京猿人肖像”等,而后颜磊通过喷漆的方式让单色块覆盖这些图像,唯一提示这些信息的便是铝板上仅有的英文,“这些英文是被覆盖之前图像的名称及信息,”颜磊告诉记者。

  ■ 标签

  利用既有图像探索实验艺术

  颜磊是个另类的当代艺术家。1997年,他与洪浩一起伪造了大量卡塞尔文献展的邀请信,寄给那些不放过任何参加文献展机会的中国艺术家们。这在艺术界引来愤怒无数。5年后,用一种机械但包含歧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他复制画出了一幅照片,一群国际策展人由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带队来到中国,一起附和着说:“我能看看你的作品吗?”

  颜磊本人则两度受邀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2007年,他仍以一贯的模棱两可和讽刺回顾了自己与文献展充满矛盾的关系。而2012年则探讨了关于消费和图像覆盖的问题等。

  在多年的创作中颜磊并不创造图示,对于既有图像的利用被视作其艺术标签。艺术评论家李振华告诉记者,颜磊放弃绘画这一实际的生产关系,通常被解读为不画画,但其实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恰恰体现着绘画构思的工作,“绘画这一简单的劳动方式,成为颜磊工作希望挑起事端的一个有趣的点,而这样的生产关系背后或许是颜磊试图讨论资本的侵蚀、人和人的等级、社会分工,或是艺术的纯粹性。”

  此前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展览中,颜磊的《限量艺术项目》得以展出。艺术评论人尚辉就告诉记者,在颜磊的创作中,艺术家本人将绘画行为本身作为“现成品”方式使用并开展行为表演,这也成为实验艺术的一种探索方向。

  解读

  何为图像未(不)死?

  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上,有德国媒体发表一篇我的艺术项目的文章,其标题便是《图像,未(不)死》。在德语里表达出来是个很果断的词,我觉得挺好玩的,启发了我的想法,于是这次新展中便借用了这个标题。其实我探讨的不是图像死了还是未死,图像谈不上死或者活,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图像消失了。 口述:颜磊(艺术家)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