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家居周刊·潮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家居周刊·潮流

听木头讲故事(1)

2014年09月1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木头,是自然界中最具智慧的原料。木料经手作成为木器,延续着手作者的温度,与人一同生活,越是朝夕相处,越是融入使用者的日常情感。于是,手作木器总是恒温的,因承载着人情味的故事,也愈发亲近动人。

  木头,在一些设计师眼中,是自然界最具智慧的原料,它由树而来,树由阳光雨露滋润成长,吸收大气中的碳元素,而所有其他材料的生命周期中都在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木料经手作成为木器,它的细胞仍是活的,延续着手作者的温度,与人一同生活,越是朝夕相处,越是融入使用者的日常情感。

  令人惋惜的是,今日各种复合材料替代木料自不必多说,手作也已被机械所取代,快速消费所淘汰的,正是昔日的生活形态。一心一意地造物,一点一滴地营生,已经成为过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消费者在细细回味木头的妙处。

  近日,在一场“上坐之美设计展”上,日本著名设计师柳宗理、川上元美、奥山清行、原研哉等的设计作品,再次让人们关注木头的形态,实木家具的魅力,以及木头背后的故事。

  上坐国际家居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初他曾去日本考察民间手艺,结果就被飛騨家具吸引住。飛騨匠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尊重每一棵树、活用每一块木材的精神更深深打动了他。也正是飛騨匠人秉持的这种精神,让所有的家具产品有了让人“慢”下来的感觉。没有过多的装饰、没有夸张的设计,朴素而注重细节的设计让人心静。“上坐之美设计展”策展人王翔认为,“惜物”精神是一种生活美德,能够传世的手工设计体现了节约的社会责任,飛騨家具从设计上超越时尚,成为经典、成为传世之作的目标也是一种对光阴的记录。

  木与人

  为木痴迷的木头人

  独立艺术家海弟自称“木头人”,在他人眼中海弟就是一位有如“苦行僧”般的年轻创作人。他的工作室就在家里,堆满了他8年来从城中村、回收站用单车载回来的古木板、民间的老家具,工作台上散落着自制的木工工具以及手作的木器作品,还有一地没来得及打扫的木屑。

  海弟从小在海边长大,小时候就喜欢用木头做各种玩具,那时海边有很多造船厂,每次经过,他都会在那里看很久。这份喜欢装在他心里,一直到他遇见老师。那段时间,他每天跟着80多岁的老师,从基础开始学习:树木生长的方式、木材的结构、密度性能,那种感觉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带着各种惊奇之心,一起看木头、摸木头、嗅木头。

  再后来,海弟结识了自己的木工师傅、“我跟着他学习刨、凿、锯,慢慢感受传统木作里面的智慧”。海弟踩着单车去木头市场和村子里找木材,慢慢地,他收了一屋子的木头,并且一点点地把旧木做成小型雕刻兼生活设计品,再以小作品为样本做成大雕刻。

  今年,海弟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家,迁居到浙江一个小城。那一屋子的木头,他足足搬了一个月才搬完。这些木头每看一遍,摸一遍,感受着以前的匠人留在这些木头上的榫头卯眼,触发自己创作的灵感。

  现在,自然景观的四季变化、掉落在地的果实、木头标本在放大镜下的微观宇宙,预示着自然的规律,几何形态蕴涵的抽象美学,都让海弟感到愉悦,好像小时候在海边的生活,初心未变,用以抵抗生活的倦怠。

  赴一场木作之约

  素元的创始人武巍,在创办素元木作之前,是方正集团的设计师,并因工业设计作品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成立自己的木作工作室,办一间手工木作工坊,在他看来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武巍从小迷恋木头,“我开始学习设计的时候,就默默认定将来一定会做和木头相关的事。木头在我看来,是富有感情和生命力的材料,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双手,让它在使用者的世界里去创造新的故事,没什么比这更让人快乐了。”武巍说。

  武巍认为,只有在每一件亲手设计、亲手打磨的木器当中,每一块木料才是被用心对待的。手作的木器,应该是源于自然、源于日常生活、源于手工传统的一次再出发,它是一种具有人情味的物件。

  于是,武巍想,有很多和我们有同样心愿或者同样爱好的人,热爱自己动手,喜欢木工活,仅仅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和场地,何不建立一个这样的小木工坊,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玩乐。就这样,他在素元木作另辟出一片区域,聚集和他一样都喜欢木工的人,教授木工入门课程,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

  “倘若可以的话,用手去思考”,是武巍希望传递给大家的,他深知,如果站在原地想,永远不会得到真实的感受与经验,要尽快“get hands dirty”。城市的生活真的很累,稍不留心就掉了队,索性,疲惫时停下脚步,试着用木头为生活换取一份沉稳与快乐,这样的幸福感,比其他都真切。

  (下转D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