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北京新闻·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北京新闻·城事

三尺讲台 教师展“神技”

2014年09月1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人大附中语文教师佟世祥。
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宓奇。
东城区东高房小学美术教师马煜。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在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总有老师在不经意间培养出了一身绝活。

  近日,东北师大附中历史老师赵登明,在黑板上手绘世界地图的照片被传上网络,被网友称赞“神技”。新京报记者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时,采访到北京市一些身负“绝技”的老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传道授业。他们中有上课不带课本、流畅讲解字、词、句、章及知识要点的语文老师;有通过自编程序、把“看不见的”物理现象呈现出来、让晦涩的知识点更易理解的物理老师;还有将京剧照片和视频带入课堂教学的美术老师……

  语文老师佟世祥:

  上课不看课本文章了然于胸

  自称已近知天命的佟世祥,已从教24年,现在是人大附中的一名高三语文老师,每次上课不用课本,却能从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到课文的字、词、句、章正音、赏析、知识要点,娓娓道来——这是他授课时的常态,也是他的绝活。

  脱稿讲解字词句篇章

  “自己上大学时,就有晨读的习惯。”中文系出身的佟世祥说,那时,他每天早上会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朗读诸如《长恨歌》等经典篇章,打下了良好的“背诵”基础。当了老师后,他就尝试着脱离课本授课。日积月累,他能够熟练地背下课本中的篇章。

  但他认为这并不够,“作为语文老师,要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能够从课本内容中联系到生活与其他知识,最终在课堂上自然地传递给学生。

  佟世祥在讲鲁迅写的《纪念刘和珍君》时,他在课堂上脱口背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随后,他将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到了生活中。

  “我告诉学生,人最快乐的时候不是笑,最悲痛的时候也不是哭,而是笑不能笑,哭不能哭的时候。”佟世祥说。

  佟世祥介绍,他在讲《滕王阁序》时,他会从介绍作者开始,将写作背景、字词疏通乃至读音订正、名句赏析等一一脱稿讲出。其间,“可能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想起来另外的内容,就即兴加进去”。这些“发挥”的内容都来于自己平日积累,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考量,最终将最有价值的纳入常规授课。

  学生被影响自发背长篇

  受老师的影响,佟世祥班上总会出现博闻强识的学生。

  “《弟子规》、《三字经》等都是学生自发背诵的长篇。”佟世祥认为,语文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审美品位……语文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终身。”

  物理教师宓奇:

  自编程序呈现“看不见的”知识点

  34岁的宓奇在人大附中教授高中物理,他的绝活是将晦涩、或难以实验操作的物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传递”给学生。

  宓奇不是传统意义的IT男,但在读大学时,他就已经开始尝试将物理实验编写为代码,再转换为更为直观的电子实验。

  “当时主要是出于兴趣。”宓奇回忆,大学时的计算机课程会涉及编程等内容,他就自己琢磨着将物理现场编程为虚拟科学实验,“比如用程序体现电场线”,这样就能让“看不见的”变成可以直观呈现出来的。

  2002年,人大附中建成了虚拟科学实验室,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脑,进行物理实验或者参与互动物理课程,宓奇大学时的“研究”就派上了用场。

  宓奇说,在讲授“天体物理”时,教学要点如果通过理论讲解,只能是枯燥的公式。于是,它涉及了计算机程序,让学生们可以看到卫星的传输轨道,以及回收过程。

  “学生可以按照公式,自行编排卫星受力和点火的时间间隔等内容。”宓奇说,这样经过自己编排并添加效果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不仅解决了宏观内容授课的难题,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学生也可以通过他编的程序,理解晦涩、有障碍的知识点。

  据了解,从教十多年来,宓奇经手的代码或者程序有几十个,其中既有花数个小时就能完成的程序,也有需要编写一周的难题。而他也在尝试将自己的这个“兴趣”传递给学生,“教会他们简单软件的应用、如何使用平台”。

  美术老师马煜:

  教授绘画先从京剧讲起

  9月10日下午2点,东城区东高房小学美术教室内,下了课的学生们陆续离开了。40岁的老师马煜站在桌子旁,挥毫在宣纸上写下“良辰美景”,并签上了名字。

  “学生们在教师节给我送来了贺卡,这字是回赠给他们的。”马煜将宣纸摊在桌上晾干,自己则走回座位,拿起一本书翻看起来。

  学生看“闹天宫”画悟空

  “从向学生提问四大名著,引到《西游记》,再到《大闹天宫》,然后我给学生们看一些京剧《大闹天宫》里的照片和视频片段,让孩子们了解草王盔、蟒袍、翎子这些名词。”讲起美术教学,马煜却先谈起了京剧,他希望学生们通过对京剧片段的内容和衣着、装束等基本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后,再去画孙悟空,这样“作品显示出了一种美,而不是苍白的临摹”。

  基于对京剧的爱好,马煜在学校开创了京剧绘画课程,受到学生们的好评,而课上为学生们准备的大量图片和表演视频,做成PPT,其中大多是早年他在看戏时亲自拍下的。每次上课前,他找这些资料,会花掉他大量时间。疲惫时,他会插上耳机,听听喜欢的京剧片段。遇到唱得好的地方,也跟着哼唱。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轻松,作画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马煜说。

  教书法使用“民国工艺”

  马煜还教孩子们写书法。

  “传统教学方法,教写一个字,分结构、找对每个笔画位置,这样孩子们只会学到写字的方法。如果让孩子们从甲骨文的象形字开始,了解这个字的进化和含义,就会对字有更深的了解。”

  担心在投影仪上演示书写,笔杆会挡住孩子们的视线,马煜就将刷墙用的立德粉(硫化锌和硫酸钡的白色末状混合物,日光照射下变成淡灰色)兑水,用毛笔在黑板上演示。“这方法在民国时就使用了,用干布一擦就掉了,所以很好用,孩子们也能直观地学会书写”。

  “我认为艺术教学,不止教授技法,还应该教历史、教文化,让孩子们懂得他们所学的、所写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是珍贵的、应该尊敬的。”马煜希望“孩子们放开眼界,懂得怎么去学,学什么”。

  “谢谢老师在美术上对我们的培养,节日快乐!”这是在教师节,马煜收到最多的礼物。

  本版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黄颖 李禹潼 摄影/实习生 彭子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