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几年,“男孩女性化”的现象一直备受关注,并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担忧。
一般认为,“男孩女性化”的表现主要是,男性应具有的责任、勇敢、宽容、独立等气质,在很多男孩身上并没有表现出来,相反,现在不少男孩缺乏阳刚之气,胆小懦弱,说话细声细气,有的甚至喜欢穿女孩的衣服,爱玩女孩的玩具,呈现出一些女孩的动作和姿态。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现在的男孩子的确不像以前的男孩子那么活泼阳刚、喜欢体育运动,甚至胆小懦弱,容易退缩。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对男孩来讲,什么是女性化很难定义。孩子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应该在尊重男孩女孩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汲取两性身上的优秀品质。
现象
“中性化”成潮流 男孩子更文弱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有一个4岁的男孩,孩子长得很清秀,因此我爱把他打扮成一个小姑娘。可最近我意识到,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女性化,说话奶声奶气,遇到一点小事就哭哭啼啼,还会喜欢一些女孩子喜欢的玩具,我觉得很害怕,害怕孩子长大后会越来越女性化。我该怎样纠正他啊?”
如今,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在网上发布类似的求助信息。
“现在幼儿园的男孩子中,确实存在一些女性化倾向,如比较内向,偏静,注意打扮,说话细声细气,不像以前的男孩子很阳刚,很喜欢体育游戏。有些男孩比较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做一些比较静的、语言类的游戏。”北京市东城区崇文第三幼儿园园长袁春芬表示,男孩女性化的倾向确实有,“但也不是特别严重。”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孙建表示,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男孩女性化的行为,如一些男生服饰打扮、说话方式比较女性化,性格相对胆小懦弱,很容易选择性退让。“我还见过初二、初三的男生打针会哭的。”
“现在比较流行‘中性化’,很多人也喜欢‘花样美男’‘小鲜肉’什么的。而且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妈妈管孩子,孩子上学大部分也是女老师,天天和女人呆在一起,难免会有些‘女性化’。”家长冯女士说,自己的儿子已经8岁了,从小她就一直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儿子“女性化”,为此她经常让儿子去参加有一些对抗性的体育运动,还要求老公每天都要抽时间陪孩子。“我觉得自己的管教还是有效果的。”
“的确,现在中国家庭中女性抚养者比重越来越高,有些甚至是单亲妈妈抚养。而且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乃至中学,男女老师比例失调,女老师占多数。”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总监叶斌说,中国妈妈,也包括很多教师,在教育孩子时都是希望孩子安静一点,乖一点,男孩若表现出调皮、莽撞,很可能会受批评,因此男孩的文弱气质就被加强。
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
多重因素影响男孩成长
在叶斌等很多教育人士看来,造成中国男孩女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家庭层面来看,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缺失的,父亲们往往疲于工作,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男孩们缺乏男子汉认同的榜样;而妈妈或者一些长辈往往过度保护、溺爱孩子,使男孩更加软弱,丧失了男子汉气概。
“一些男孩的女性化确实跟成人不正确的引导有关系。”袁春芬指出,有的家庭喜欢女孩,生了男孩也照着女孩打扮,梳小辫子,穿裙子,这种情况现在也时常有。“孩子3岁左右就会逐渐有性别意识,这时如果家长不是很关注,很容易造成孩子有一个模糊甚至错误的性别意识,对他以后的成长很不利。家长还是不要这样尝试,哪怕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
从学校层面来看,现在的学校普遍担心学生受伤,受伤家长就会索赔,所以不少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都以安全为第一要素,不会重点考虑对塑造孩子性格有什么影响。很多学校都取消了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活动,也就无法锻炼男生的一些品格。
“现在教师的工资比较低,无法吸引很多男性教师。”孙建坦言,如今的小学见不到多少男老师,很多男教师也是教体育、计算机,或者从事行政工作的,真正教文化课的很少,男孩接触得也就比较少。
“我想我们的教育环境也是不适合男孩成长的。”儿童教育专家、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丛中笑解释,“我们的教育有大量死记硬背的东西,要求孩子乖乖的,要成绩好。而在幼儿园、小学等阶段,男孩心智等方面成熟得比女孩晚,这些要求对男孩都是不利的。有些老师对男孩女孩成长的认识不够准确,就会觉得女孩行,男孩不行,对女孩多正面刺激,对男孩多负面刺激,有的还让女孩去管着男孩,这都对男孩的成长不利,可能就会让男孩产生女性化的倾向。”
最后,从社会层面看,一些流行文化如“中性化”潮流会给男孩的性别认同造成一定冲击,一些“中性化”娱乐明星的榜样作用,会使一些男孩对传统男性的认识产生偏差,觉得“中性”甚至“偏女性”才是美的。
应对
注重两个性别认同阶段
记者了解到,一些幼儿园和学校已经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也关注到了这种情况。
袁春芬说:“幼儿园会有意为孩子灌输性别意识,如我们小班有很多游戏都是男孩一组,女孩一组。我们也会让有一些倾向的孩子多参加小足球等运动,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
“我们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也会渗透性别教育。如提示男同学要帮助女同学,发生争执男同学要让着女同学等等。”孙建说,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从五年级到初一,都会请心理专家做青春期讲座,其中一期就是性别意识教育。“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会有四到五次心理课,我们还着重要求有一节是‘我是男生、我是女生’主题。”
“其实,男孩女性化的问题以前一直都存在。”北师大心理学博士、心理与教育专家、环度生涯规划首席专家沃建中指出,从发展心理学理论来讲,人类经历性别认同大致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幼儿园时期,第二个是初中时期,这和孩子生理上的变化也有很大关系。
“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男孩与女孩的不同,如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小便方式。家长在这个时期就应该让孩子有一些提示,如要让着妹妹啊,男孩就应该独立、勇敢啊,注意不要把男女生的衣着搞混。”沃建中说,到了初中,孩子就进入了真正的性别认同,还有自我认同的阶段,这一阶段如果发展不好,就有可能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男性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比如生理上的变化,要勇敢,有担当等等,也可以引导他去看一些书。孩子如果表现出一些女性化的行为,如娘娘腔、走路的姿态像女性等,一定要尽早发现,尽早引导和纠正,必要时可以找专业人士来解决。”
辨析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不同
“从时代的发展来讲,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男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知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过去的时代体力对男性来讲很重要,男性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力量足,而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体力的要求已没有那么高,如今强调的是沟通、服务,这些更有利于女性。“我们要认识到,男孩女性化的问题并不完全是由性别带来的,而是由文化、环境等后天因素带来的。”
“从理论的角度讲,性别不只是生理性别,更多的是社会性别。”丛中笑解释说,像我们认为男性应该有的大胆、勇敢等,并不是天生带来的品质,而是社会环境、角色要求等形成的对男性的认识,如男人作为一家之主,就应该是有担当的。
“对孩子来讲,对生理性别的认识要很早就告诉他们,但是我认为不应该过早把孩子的社会性别认识定式话,比如男孩就应该是粗犷的、勇敢的,女孩就应该是安静的、守规矩的。其实,男女的差别和人类的差别相比要小得多。男孩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过早把孩子定格在男孩应该怎么样,对男孩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来讲,可能会是一种缺憾。”丛中笑说。
我们的教育环境也是不适合男孩成长的。我们的教育有大量死记硬背的东西,要求孩子乖乖的,要成绩好。这些要求对男孩都是不利的。
——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丛中笑
(下转D08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