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文化新闻·文化潭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文化新闻·文化潭

第二届三联生活周刊文化节举办,顾彬、欧阳江河、汪建伟等文化、艺术领域人士参与

798两天内“刮起”21次头脑风暴

201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诗人欧阳江河(左)与汉学家顾彬对谈的主题是“受伤的汉语”。

  21场讲演、对谈、三人谈,聚集了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人士的头脑思想风暴。昨日,三联生活周刊文化节“思想·广场”在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顾彬、欧阳江河、赵汀阳、汪建伟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两天内“建造”出一个多重思想交汇的广场空间。

  今年的“思想·广场”活动已经是三联生活周刊举办的第二届。三联生活周刊方面介绍发起这一活动的缘起在于,思想是塑造我们生活的动力源之一,三联生活周刊有着优秀的学者资源,其愿意将这些思想资源引入一个更多人共享的广场空间。

  事实上,“思想·广场”活动自2012年开始。该文化节在同一地点汇集了不同学科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连续在两天时间内开办开放讲座、对谈、展览、音乐演唱、戏剧排演,以此造就一个广场空间。而今年的“思想·广场”活动则于前日开始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6个空间,在两天内上演了21场讲演、对谈、三人谈,两场音乐演出,一场戏剧排演,一场舞蹈剧场,一场建筑装置演示。其中包括汉学家顾彬和诗人欧阳江河的对谈“受伤的汉语”、邱志杰讲了“文化杂食现象”,历史学家李孝迁、曹刚华就“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进行了思想碰撞等。

  而对于此次“思想·广场”的举行,诗人欧阳江河指出,此次思想广场概念的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现实,但是它提供给我们的要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超真实,一种真正的最基本的新一代的、未来的一种真实,“我们在思想广场上散步,既是思想、词语,也是生命的散步。”

  ■ 对谈中的思想

  文化▶▶▶

  汉语是中文“受伤”时的解毒剂

  欧阳江河:我一直认为汉语与中文是两回事。我们所说的汉语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与其他文明没有交往,与其他语言没有互相翻译的一种状态下呈现出来的。上古、中古的汉语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但现在是,中文是相对于英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意大利文、法文等等相互之间的翻译、相互之间的交往产生出来的。这种翻译和其他语言对我们也造成了很多横向的影响,我们现在大量的使用翻译的概念、术语,甚至语法都来自于翻译,这是我们的中文。当我们中文“受伤”的时候,我们还有一种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解毒剂,那就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汉语。

  ——摘自诗人欧阳江河与汉学家顾彬对谈“受伤的汉语”

  艺术▶▶▶

  人人都知道的不是艺术

  吴毅强:当下对技术和形式的强调依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关键在于你是只强调这一块,还是强调用它来干什么事情。比如说你只是强调构图,那么技巧很重要,如果在此之外,想用技巧说明你想传达的观念,你就不能只强调技巧。或者说你的光线构图应该能传达出背后的思想观念。

  冯原:可以这样看,整个艺术的发展过程都在转换制高点。如果光线和构图都被人人知道了,它就被列为非艺术。艺术必须转化为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地方。

  ——摘自吴毅强与冯原对谈“你还在摄影吗?——重新理解摄影”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