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莫迪经济学的内涵就是创造友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各方投资,发展制造业以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交好,就成了莫迪的必然选择。
印度总理莫迪在他64岁生日当天,在自己的老家与习近平夫妇在河畔共进晚餐,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印新蜜月的遐想。中印关系亲近的背后,则是印度对外来投资的强烈需求。
印度几乎成为“不达标者”
曾几何时,印度被看作是一个冉冉升起的亚洲巨人,西方媒体在评价印度时从不吝啬溢美之词。这当然首先应该归功于被称为“印度奇迹”的高经济增长率。自1991年开启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长。在2004年至2008年间更高达9%。外资大量涌入,进出口总额均大幅增长,印度的经济实力快速上升。
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印度的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左右,食品价格却年年飙升,导致民怨沸腾。不仅如此,2010年11月,印度爆发了金额高达390亿美元的电信腐败大案,被美国《时代》杂志列为仅次于水门事件的全球第二大滥用职权案;2012年8月,印度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12亿人在40℃的高温中陷入黑暗;2012年12月,印度又发生了黑公交轮奸案,被称为印度的国耻。这一系列事件震惊了全世界,极大地损害了印度的国际声誉。
这样一来,国际媒体对印度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2012年年初,《华尔街日报》直言不讳地认为,印度应该从金砖成员国中被剔除,由印度尼西亚取而代之。到了6月,《经济学人》杂志也发表文章称,“印度奇迹”已成海市蜃楼,印度经济重回高速增长道路的前景不妙。7月,《时代》周刊亚洲版以时任印度总理辛格为封面,将其称为“不达标者”。
印度需要1万亿美元基建投入
正是在人们对现状普遍不满的背景下,莫迪在2014年5月率领人民党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国大党,30多年来首次单独执政。莫迪当选的最大本钱,是他在家乡古吉拉特邦担任首席部长期间的骄人政绩。在2001年到2013年担任首席部长期间,邦内4车道以上的公路由原来的400公里延长到了1400公里以上,发电能力增加到了2.5倍。积极的基础设施开发和外资引进为该邦带来了年平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和很多印度官员不同的是,莫迪做事果断,痛恨繁文缛节,塔塔等商界领袖纷纷把业务迁至古吉拉特邦。
莫迪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政策和发展经验非常推崇。他主持建设的古吉拉特邦被媒体誉为“印度的广东”。亲商和重视市场效率的执政风格,也为他带来“印度的邓小平”的美誉。显然,莫迪经济学的内涵就是创造友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各方投资,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
如今,印度人希望莫迪将在古吉拉特邦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但印度发展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基础设施不足,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148个国家中排名第85。印度至今未能解决供电供水这些基本的民生和经济问题,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也很难解决——国际能源署估计,即使到了2030年,印度的电力供给也无法覆盖至所有人口。目前印度一半国土没有公路,质量达标的高速公路不足1/4。世界排名第四的印度铁路网,同样面临老化问题。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2.5万公里铁路,但截至2011年只新建了1750公里。
目前,印度需要1万亿美元的基建投入,2013-14财年的头11个月的数据显示,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为207.6亿美元,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2013年2月至4月,包括银行、保险、研发和外包等在内的服务行业的投资额同比下降54%,仅为21.8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迫切需要吸引外国投资。中国也已承诺向印度的基础设施投资2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交好,就成了莫迪的必然选择。
□赵灵敏(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