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影子银行不是洪水猛兽,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作用不可忽视。
IMF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影子银行问题在中国比较突出,其融资增速已达到银行信贷增速的近两倍,需要监管者们更为密切地监测(10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
影子银行在中国规模到底有多大,一直争议不断。不过,根据IMF《报告》,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子银行势头强劲,规模占到了GDP总量的35%到50%计算。
中国影子银行的最大风险点在于,绕过监管的高息融资进入到了房地产领域和地方融资平台领域酿造的风险。这个风险爆发的轨迹是,在长达十年的房地产暴利诱惑下,在银行信贷收紧情况下,大量高息影子银行融资进入到了房地产领域,提高了地价房价,吹大了房地产金融泡沫风险。这个泡沫游戏能够继续玩下去的前提是房价必须继续上涨甚至暴涨。正如美国次贷一样,能够安全“活”下去的前提必须是房价继续涨。而一旦房价开始下跌,地价开始走低,这个泡沫风险游戏就玩不下去了。资金链条就会很快破裂,影子银行风险随即爆发。地方融资平台除了银行贷款以外的高息融资风险都是类似的轨迹。
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集中在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领域,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做好防范和逐步消除影子银行风险隐患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待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和发展问题。中国影子银行从规模上并不大,问题主要在于发展太快,应对如此快速发展的措施和经验不足。当前,美国影子银行价值约15万亿美元到25万亿美元,欧元区约13.5万亿美元到22.5万亿美元,日本(取决于衡量指标)为2.5万亿美元到6万亿美元,美国、欧洲影子银行总规模都超了GDP总量,而中国不到50%。
应该反思的是,中国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是过于守旧、刻板的金融监管制度和体系逼迫出来的。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一般经济体几乎很难从银行申请到贷款融资。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经济体对融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脱离监管的影子银行就开始萌芽、发展,最终到今天几乎是爆炸式发展。影子银行一定程度缓解了社会融资难。可以扩大信贷渠道、支持市场流动性、进行期限转换和实现风险共担,从而为传统银行提供有益补充。中国影子银行的有益补充作用似乎更大一些。
同时,影子银行发展给中国货币政策提出了新挑战和新问题。中国货币政策基本沿袭在传统甚至过时的老路上,即:货币政策决策主要依据和对象还是监管笼子里的金融活动以及数据的变化发展,比如:往往还是观察监管笼子里金融企业的存贷款等金融数据的变化,外汇占款的增减等,来决定货币信贷的投放量,决定利率、准备金率的变动等,而忽视了影子银行等社会融资情况。
总之,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金融风险,必须拿出防范的有效对策。同时,还要看到影子银行不是洪水猛兽,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作用不可忽视,货币政策必须适应金融多元化发展趋势,将影子银行融资考虑进去。
□余丰慧(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