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主题

诺奖之后两年的足迹

莫言很热 莫言很忙(2)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2014年9月29日,莫言在巴黎参加学术研讨。图/CFP
2014年8月16日,莫言在秦兵马俑博物馆参观。图/CFP
2013年9月15日,台湾高雄,莫言与星云大师对谈。图/CFP

  (上接B06版)

  事务 参观

  ●地点:台北 高雄 西安 广州

  2013年9月中旬,莫言第六次造访台湾,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台湾高雄佛陀博物馆。参观过程中莫言称很感动于很多导览员义务为游客服务的态度。他感慨台湾社会各界的服务精神也是大陆一贯提倡的,保持仁心、做好事、说好话,这是两岸相通的服务精神。

  2014年8月16日,莫言与法国诺奖得主勒·克莱奇奥现身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用1个半小时穿越2000多年与秦俑军阵“零距离”接触。在参观过程中,除了讲解员向莫言介绍铜车马的制作工艺时,莫言简单与之交谈外,其余时间莫言选择“观而不语”。参观行将结束,勒·克莱奇奥在留言簿上题写:“首次参观秦兵马俑,怀着敬畏之心,感受到人文情怀的厚重。”

  2014年8月19日,在广州参加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开幕式当日,莫言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参观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艺术园区”。

  事务 做编剧

  ●地点:陕西宝鸡

  2014年9月3日,电影 《法门寺》(暂定名)题材研讨会在陕西宝鸡法门寺博物馆举行,莫言与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拍摄一部什么样的《法门寺》题材电影展开研讨。而莫言已确认担纲该片总编剧,他在研讨会上表示,不拍穿越剧,也不拍“戏说剧”,这应是与会者的共识。

  事务 题字

  ●地点:北京 济南 上海 潍坊 河北安平 四川眉山

  2012年10月14日,反映中国奥运史上首金获得者许海峰夺金背后故事的影片《许海峰的枪》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首映式。电影片名“许海峰的枪”为莫言题写。

  2013年1月5日,位于北京德胜门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的精典博维书屋开幕,莫言为其揭牌,且特地为精典博维书屋题写了“书屋”二字。

  2013年7月4日,莫言抱病为山东卫视明星真人秀节目《中国星力量》题词“准备好状态,争演红高粱”。据相关工作人员称,莫言破天荒为电视节目题字,一是为了支持家乡媒体山东卫视,二是被节目追梦的主题打动。

  2013年7月31日,莫言因档期无法亲临上海书展,故为思南公馆打造的书展分会场题字“思南文学之家”,以此“特殊方式”参加2013上海书展。

  2014年4月19日,第3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莫言于当日向家乡潍坊赠送题字风筝表祝福。

  2014年5月5日,作家孙犁诞辰101周年。孙犁故乡河北安平为纪念孙犁,对其位于孙遥村的故居进行原址复建,莫言为“孙犁故居”题字。

  2014年8月12日,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青神校区奠基典礼在眉山市青神县举行。莫言为新校区亲笔书写字幅诗:鸡声响起夜将阑,野店灯火照荒山,行客莫贪热被窝,收拾上路赶早船。

  2014年9月7日,第六届北京“诗意中国——中华世纪坛中秋国际原创诗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莫言为本次诗会题写“诗意中国”。

  事务 对话

  ●地点:北京 高雄 西安 广州

  2013年5月5日,央视《开讲啦!》栏目把录制现场搬到了北大,撒贝宁和学者范曾担任主持人。杨振宁、莫言两位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北大,与年轻人聊“科学与文学”等话题。在谈到天才话题时,莫言称研究物理学的杨振宁才称得上天才,而文学的评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笑言:“假如有来生,我要去学物理,研究天文学。”

  2013年9月15日,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星云人文世界论坛”,莫言与星云大师对谈“看见梦想的力量”。莫言建议年轻人不要急着追寻文学梦,他认为慈悲、智能是更重要的课题。

  2014年5月17日,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莫言对话张艺谋,谈对《归来》的感受,以及27年前拍《红高粱》时的往事。莫言称,看《归来》时他流了不少眼泪,这部电影虽然故事上比较老套,但表达的东西直指人心。和当年艺术上有些遗憾但洋溢着青春朝气的《红高粱》比,《归来》是收敛的结果。

  2014年8月17日,莫言和勒·克莱齐奥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对话。面对媒体,莫言澄清了不少关于自己获奖后的传闻,并称“了解一名作家最好的方式是读他的书,我的旧居也没什么可看的,无非就是给它附加了一个文化符号而已。”

  2014年8月17日,莫言和电影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和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谈西部电影,称“现在很多人把电影《红高粱》看作陕北题材,我说这应该是一部东西结合的电影。艺术家创作最终要向生活靠拢。”

  2014年8月19日,在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上,导演许鞍华和莫言“跨界对话”,交流了彼此对“黄金时代”的理解,莫言坦言“黄金时代”应该拥有文化上的包容心、开放性。

  ▶结语

  历时两年,14个地方,数不清的活动、演讲和参观,我们梳理的这片“足迹”,恐怕莫言自己也无法准确勾勒出来。众多事务中,如果非找出一件与写作有关的,也就是2013年4月其新书《盛典——诺奖之行》的发布会了。然而,这却是一本与写作本身无关的书。它由一个叫做“莫言文学村”的团体编著出品,编辑记录莫言诺奖期间的每日活动、演讲、采访以及感想。

  然而,公众对莫言一哄而上且持续不散的关注,仿佛成为了一种不需要有当事人意志参与的自我狂欢。因为,国内在经历了对诺贝尔文学奖长久的渴望后,需要“消费”莫言,需要有一个值得追捧的文学偶像。诚如莫言在2012年12月的领奖演讲《讲故事的人》中说的那样,“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置身于这样一种喧嚣的荒诞中,莫言恐难以抽身,他只能苦笑着打趣,希望中国能尽早有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1994-2013年部分诺奖作家获奖后的第一本书

  ▶链接

  1994-2013年部分诺奖作家获奖后的第一本书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

  获奖4年后,1998年出版新作《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

  ●1996年

  维斯拉瓦·辛波丝卡(1923-2012)波兰诗人。

  获奖6年后,2002年推出诗作《瞬间》。2012年2月1日,辛波丝卡逝世。

  ●1997年

  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

  获奖后1年,1998年推出新剧作《Marino libero! Marino è innocente!》。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1922-2010)葡萄牙记者、作家。

  获奖后2年,2000年出版文学作品《岩洞》。2010年6月18日,萨拉马戈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家中去世。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

  获奖后3年,2002年出版小说《蟹行》。

  ●2001年

  V·S·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获奖后1年,2002年写出杂文集《我们的普世文明》,2003年推出小说《魔种》。

  ●2003年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1940-)南非作家。

  获奖后2年,2005年推出小说《慢性男人》。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

  获奖后2年,2006年推出全新剧本《Einar》。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2008)英国剧作家。

  诺奖后无新作,2008年平安夜,得奖后3年,78岁的他因癌症过世。

  ●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

  获奖后1年,2007年他写出诺奖后的最新小说《爸爸的手提箱》。

  ●2007年

  多丽丝·莱辛(1919-2013)英国作家。

  获奖后已无创作,莱辛于英国当地时间2013年11月17日早间去世,享年94岁。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

  诺奖后最新作品未找到。

  ●2011年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瑞典诗人。

  诺奖后最新作品未找到(与其身体状况有关)。

  ●2013年

  艾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女作家。

  获奖同年,她推出最新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

  B06-B07版撰文整理 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