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电子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电子书
下一篇

拆解“拆书”——拆了乔布斯?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R=Read
●I=Interpretation
●A=Appropriation

  乔布斯留给这个世界的遗产除了类似苹果教的科技文化外,还养活了一大批图书作家们。如今随便在一个书店逛一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解读乔帮主的图书,比如以下要谈的两本书,同样以乔布斯的生平为主线,展示乔帮主的思考和谈判技巧,书名也与之相关(《像乔布斯一样思考》、《像乔布斯一样谈判》),但这个系列又与其他同类图书有所不同———用“拆书”的方式学习乔布斯的经营理念。

  如何拆书?

  所谓“拆书”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论,根据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观点,对于非虚构图书,可以通过“主题阅读+批判性思考+实践”来真正理解。这与“拆书”所强调的RIA不谋而合,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RIA:

  R=Read,阅读原文片段

  I=Interpretation,引导促进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这里的“拆书”是“拆书人”通过将一本书里的某个片段拆出来进行引申,并贯彻到自己今后的思考和行动中。比如在《像乔布斯一样思考》的片段二里,拆书人引述了《乔布斯传》的一个片段来阐述如何在更好的层面思考,这个片段是乔布斯当年如何说服麦金塔工程师缩短开机启动时间:

  “乔布斯于是走到一块白板前开始演示,如果有500万人使用Mac,而每天开机都要多用10秒钟,那加起来每年就要浪费大概3亿分钟,而3亿分钟相当于至少100个人的终身寿命。”

  最后的结果是Mac启动时间缩短了28秒。利用这个片段,拆书人认为:这个片段告诉我们“要学会看到事物的不同层面的意义,学会在更宏观层面思考问题。”接下来,拆书人进入第三步,用一个思考题让读者朋友理解乔布斯的这种宏观思考原则:“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总是加班,你能想到哪些层面的坏处以及好处?”

  为何而拆?

  “拆书”是最近两年很流行的一种读书方法论,拆书帮是拆书方法论的重要推动者。在其官方介绍里,拆书帮认为:拆书是关于成人学习的方法论,提倡通过学习改变行为,践行“把图书的知识转化为你自己的能力”。这个口号一举确定了拆书的用户群以及他们的痛点:时下年轻人所面临的是不知道读什么和读书的无效率。

  围绕时间与读书之间的矛盾关系,诞生了一个个从未有过的所谓“读书”群体:只读书评的年轻人,比如那些每天沉浸在豆瓣书评里的人,以书评作为读书的唯一方式,每本书都会看上几篇甚至十几篇书评,以便做到对此书了然于胸;以“拆书”为指导的年轻人,就是本文所谈这本书的读者,将一本本商业书籍从头到尾拆出N个片段,从中找到能践行的经典思考。

  拆出智慧?

  如果理解了拆书的流程以及拆书流行的原因,那是不是什么书都可以拆呢?显然不是,拆书帮对于拆书所选的图书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有一类书叫族谱,也叫家谱,建体系、释概念、析事迹。有一类书叫方谱,很像菜谱,分方面、集药方、兼理法”对第一类书,不能盲目采用拆书法,它们需要理解记忆,而第二类书则可以拆读,做到“拆为己用、诉诸行动”。

  在本书拆书人赵周为“拆书”方法论背书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也许读过彼得·德鲁克,但你管理组织、管理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吗?你也许读过菲利普·科特勒,但你营销产品、营销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吗?你也许读过一些职场指导书籍或是职场小说,但除了唏嘘感叹,你的收入因此增加了吗?”这个排比句的气势很强,会让人产生被裹挟到某种氛围里的情绪。然而拆书的倡导者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知识体系的支撑,仅靠一些对片段的解读,真的可以实现认知甚至智慧的提升吗?

  这个答案同样也是否定的。拆书其实是解决了读书过程中常常脱离自身环境的难题,让读者随时切换到自己周遭的思考和行动中。但拆书却需要强大的知识背景来支持,也就是说,缺乏直接或间接知识的年轻人,很难从根本上拆出所谓的智慧,再进一步,如果没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完善的价值观做后盾,即使是拆《乔布斯传》,都有可能拆出各种恶与伪善。

  这是一个处处宣扬“快”的时代。读书也成为“快”文化的一部分,从书评开始,我们用几篇短文代替长篇叙述,又从某些人嘴里捡出“知识”,到现在,用拆书快速找出躲藏在一本本经典抑或烂书里的“智慧”,却在不经意间,忘记了真正的智慧其实是乔布斯最爱的一种状态:慢下来的思考。□赵赛坡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