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作品《四川好人》10月29日登陆国话剧场,揭秘中国导演如何搭配澳洲团队
| ||
|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近年来鲜少在国内主流戏剧舞台露面。2011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致敬大师单元,曾集中上演了沈林导演的《北京好人》,张南导演的《伽利略》等四部布莱希特剧作,这已是近年来布莱希特在中国舞台上最大规模的亮相。
今年下半年,布莱希特在世界范围内被上演最多的剧本《四川好人》的不同版本先后在北京演出,这似乎给中国戏剧带来了又一次“布莱希特热”。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即将于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国话剧场上演的孟京辉执导、澳大利亚茅豪斯剧院制作演出的《四川好人》。这不仅是孟京辉首次执导布莱希特剧作,亦是他首部以英语演出的剧目。昨天下午,孟京辉导演与知名学者沈林在国话先锋剧场进行对谈,聊这部新版《四川好人》的诞生始末。
作为德国著名的戏剧家与诗人,布莱希特是20世纪戏剧史上的一个革命者,他的剧作和戏剧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布莱希特从卡巴莱等德国民间通俗艺术和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养分,创作出一批极具布莱希特风格的作品。作为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四川好人》的创作始于1938年,原剧名为《作为商品的爱情》,1943年正式完成时定名为《四川好人》。布莱希特以这出剧,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善与恶完美地集于一身的角色,将观众带入一个道德的困境,促使每个人独立思考。
孟京辉和沈林,一个是首次执导布莱希特剧作的知名导演,一个是深受布莱希特影响并曾导演过一版《四川好人》的戏剧学者,两个老朋友对布莱希特的认识也很有共识。在沈林眼中,“好玩儿”是布莱希特和孟京辉的共同点,“所以孟京辉要做布莱希特的戏,我还是很期待的,我认为比较合适”。一位中国的戏剧导演在澳洲执导的英语演出的德国戏剧,对观众而言这个看点已极具吸引力。对孟京辉而言,这次与自己熟悉的团队暂时分别,只身赴澳,在自己并不熟悉的语言环境里执导一部新戏,无疑是个挑战。
■ 导演说看点
与以往不同的全新剧本
作为一个国际项目,澳大利亚茅豪斯剧院邀请了孟京辉担任导演的同时,又请到来自英国的汤姆·莱特将剧本从德语译成英文并进行改编。此版《四川好人》的剧本采用的是布莱希特流亡到美国后自己重新修改过的一个版本。“布莱希特到了美国百老汇看了好多东西,还准备在百老汇演出。他觉得他所有作品中就两个能在百老汇演,一个是《三毛钱歌剧》,一个就是《四川好人》”。孟京辉认为,这版剧本比最初的版本更短且更具娱乐性。在这个改编版中,布莱希特也做了一些本土化的小调整,比如原剧中卖的烟草,在改编版中改成了贩卖毒品。“这版《四川好人》可以说用的是新版剧本,之前看到的都是原来的版本”,孟京辉介绍说。
没有加入中国视觉元素
在新版剧本基础上再进行改编,压缩情节,留下最有意思的台词,是孟京辉和剧本改编汤姆·莱特的主要工作。虽然是国际合作,但剧中却没有任何地方性的元素,既没有刻意从澳洲当地切入,也没有动用任何中国化的视觉元素。
孟京辉表示,剧本改编问他会不会带四川火锅来澳洲,“但我不想用任何中国元素,现在的呈现是更整体、更综合的戏剧语言”。
■ 花絮
在谈到与澳洲团队的合作时,孟京辉表示开始时困难重重,做戏条条框框不少,比如舞台监督曾阻止孟京辉想让演员把灯拿到舞台中央的调度,理由是“工会不允许演员去做舞美该做的事”。孟京辉说,那就重新申报一次,在舞美一栏添上该演员的名字,舞台监督仍然摇头,因为“那需要两年时间(两年工作经验才能成为舞美)”。
到了排练后期,一切都变得顺畅起来。孟京辉的英语也突飞猛进,可以用最简单的英语和肢体语言与演员直接交流。“结束的时候,澳洲演员连‘牛×’‘傻×’这些我的口头禅都会了”,孟京辉笑说。
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