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热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热点

全国查处6000余“走读干部”

中央首次大规模整治干部“走读”;全国排查出超万名“走读干部”,乡镇地区突出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陈冬

  新华社电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干部“走读”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近年来,情况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查处如此数量众多的干部,着实让人震惊”。

  多省份现“走读干部”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首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对基层干部“走读”现象的生动描述。

  记者梳理各地晒出的“成绩单”发现,全国共有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6484名被查处。其中,黑龙江省共排查出“走读”的乡镇干部4726人,已整改2350人。四川查处1746人,湖北查处1180人,河南查处513人,青海查处190人,江苏查处162人,广东查处136人,浙江查处84人,海南查处60人。北京、上海、甘肃、云南等地在“成绩单”中没有提及“走读干部”的问题。

  “走读干部”乡镇居多

  专家分析,干部“走读”问题主要在乡镇地区比较突出,城市地区则较少。所以,那些拥有广大农村的省份,相对来说查出的数量就较多。同时,由于查处力度和执行标准不同,有一些地方干部“走读”问题也很突出,却在查处方面并没有充分体现。

  “基层干部应该在乡镇工作,两脚应该踩在泥土上,这样才能更真正服务于民。”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走读干部”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只是把工作地当成一间办公室,不要说对基层发展有什么贡献,还会滋生一系列“四风”问题。

  ■ 分析

  干部“走读”滋生车轮上腐败

  不少人反映,“走读干部”工作在当下,“生活在别处”,不能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任由干部“走读之风”泛滥,会产生诸多问题。

  “走读”干部容易履职敷衍与百姓隔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徐行说,一些乡镇干部只有在领导点名时见见面、点名后不露面,层层搞“遥控指挥”,既不能及时履行职责,对群众诉求和基层实际也难以把握,无形中与老百姓间竖起一堵墙。河南一位农民说,在我们眼里,有些干部就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我们不熟,也不愿意跟他们说啥。

  干部“走读”还会造成许多潜在的腐败现象。一些干部频繁往返用公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滋生“车轮上的腐败”,助长了特权思想。一位县城干部说,县里数十位“走读干部”,仅每年花在车辆汽油和保养方面的费用就有近20万元。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原党委书记、镇长崔连海,因腐败问题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经查,崔连海是典型的“走读干部”,办案人员计算,在262天时间里,崔连海的专车报销汽油票150张,金额合计7.269万元,算上节假日,平均每天“花费”汽油费约278元。

  此外,遇到突发情况易造成重大损失。

  海南省一位干部说,“走读”的干部,在“德能勤绩廉”考察中,“勤”这一项一般都存在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当本地出现群体性事件、灾难险情、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时,“走读”给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留下隐患。媒体就曾报道,一次洪水猛袭某镇,当县委书记赶到现场时,该镇党政一把手还迟迟未从县城家返回。

  声 音

  治干部“走读”缺系统规定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等专家看来,这些年,对走读干部的管理还缺乏系统性规定。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制度,将“走读干部”治理纳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比如,切实在干部考核上加以倾斜,让那些深入地方、根系群众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完善现行公车管理制度、财经制度和报销制度,让“走读”“走不了、不好走”,还要完善群众批评和投诉渠道,严格问责制度,让“走神”的干部“走不远”。

  同时,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等专家也提醒,干部也有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因此对整治干部“走读”现象,政策制定应更具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