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科学课普通校与名校差距明显(1)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0月17日,清华附小99周年校庆日上,展出学生们自己搭建的科技玩具。D06-D09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李飞
清华附小小学生制作的科技模型。
清华附小的橱窗里展示的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发明图。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发布了《海淀区中小学科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表示将在3年后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评价。这一消息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关注。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但是,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则显示,中小学生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并不理想。那么,北京的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现状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海淀区计划3年普及科技教育

  10月13日下午,24名人大附小五、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名为“岩石风化”的国际科技课。担任这堂科技课的教师是来自美国的Nissa老师。

  学生们六人一组,通过实验学习岩石碎粒在接触同溶液浸触后产生质量变化而体会岩石在自然环境中的风化情况。

  这是海淀区举办的“科技教育周——科技教育大会”的内容之一。此次科技周特邀了来自美国硅谷的5名专家探讨中美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

  当天,海淀区教委发布了《海淀区中小学科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未来3年海淀区将在中小学设立100个科技实验室和100个科技活动室,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实现“每所学校都有科技社团、特色发展项目”的目标。3年后海淀区将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评价。

  记者了解到,对中小学科技教育进行普及化,海淀区教委尚走在北京各城区前列。

  示范校、科技团引领科技教学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形式多样。

  市、区级科技示范校,一般在科技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有特色,有专门的师资、课程和项目。评定也有严格的标准,如“学校有无科技新项目”、“是否获得过全国或国际科技奖项”等。三年重新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学校会被摘牌。按照相关规定,不是科技示范校的学校无权在“小升初”、“初升高”时招收科技特长生。

  金鹏科技团则是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标志和品牌,是面向国内外展示首都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及成果的重要窗口。获评该科技团的学校也是每三年评审一次,今年北京市正在启动新一轮的评审工作。

  据今年申报金鹏科技团的白家庄小学介绍,学校从2001年开始就带领孩子们对“沙尘暴”主题进行过研究,孩子们还提出了许多治理的建议。目前,学校在关于地球与环境方面还做过“同是地球主人”、“我是蓝天护卫者”、“探寻食物链”、“我是社区规划师”、“星空探索”等主题课程的探究。孩子们通过专业的研究方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每个主题都有了深入了解,并撰写了研究报告,还提出了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

  科学教师大多兼职且培训不足

  但是在其他地区或不是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开展还显得不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对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兴趣与素养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自然或科学相关的内容感兴趣,但在他们参加的课外活动中,科学类课外活动的比例低于体育、艺术、文学、数学类。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科学感兴趣的比例却越来越低。

  2010年,北京科技促进会也曾调查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教育现状。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整体科学素质偏低,郊区学生和城区学生差距较大,而普通校与名校的差距也很明显。调查同时提到,虽然从小学就开设了科学课,但直到高中也没有一部标准作为参考,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科学素质连老师也说不清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曾对媒体表示,上世纪末颁布的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改”,对科学课教师的国家培训没有培训教材,负责培训的人只讲理念。

  丰台区教委体美艺科科长程良表示,科技教育是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目前在中小学阶段,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科普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通过科学课普及科普教育,在中学,科技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但是,目前在中学里还没有科技类的教师职称,更多的科技老师都是由教物理的、化学的老师兼职。

  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该区科技教育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如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科技教育整体取得了发展和成绩,但校际间的发展仍不均衡等。他们将制定未来几年的科技教育发展计划,指导中小学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

  ■ 数据

  对自然科学感兴趣

  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科学兴趣与素养的调查显示,89%的中小学生对自然或科学相关的内容感兴趣;85.5%认为科学学习的内容即使和考试没有关系也很重要;56.2%表示会对感兴趣的科学内容自己进行研究(自主学习动机)。

  年级升高兴趣下降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科学感兴趣的高中生较小学生下降9.1个百分点,认为科学学习有趣的下降10.3个百分点;认为科学学习的内容即使和考试没有关系也很重要的下降6.4个百分点。

  看老师做实验

  中小学生参与最多的学校科学活动是看老师做实验(78.6%),比自己做实验高23.7个百分点。这表明,看老师做实验是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科学活动。而参与科学活动最少的是高中生,最多的是初中生。

  科学课外活动少

  在中小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中,体育类课外活动最多,达42.6%,其他依次是音乐、表演等艺术类,书法绘画等文化类,读书写作等文学类,数学类,参与率均在三成以上,而参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技、计算机、模型制作等科学类课外活动小组的比例均未超过二成。

  最常参观动植物园

  在利用校外科普设施时,中小学生最常参观的是动植物园(60.7%),其次是去大自然中学习,第三是科技馆、展会、天文馆、地质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场馆,第四是科研机构、科学实验室、科技示范基地等。

  (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9月)

  ■ 科技课堂

  清华附小 科技教育已成常态生活

  “我们去了清华大学的一个‘工厂’,看到了手机是怎么制作的。”“里面还有机器手臂,吱吱地转。”“还有立体的3D打印机,里面的塑料磨呀磨,就磨出来一个小玩偶。”谈起上个月去清华大学金属工艺学实验室的参观经历,清华附小一年级8班的张筱然等几位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向记者回忆着、比划着。

  “在清华附小,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常态化的生活,每天都在自然而然地发生着。”清华附小副校长付雪松说,我们会让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种植冬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来管理作物,感受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清华附小的学生还有春天养蚕的习惯,当学生学习“蚕的一生”这节课时,就会有许多能分享的东西。科学教育更多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

  付雪松告诉记者,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体系走,从自然到科学,但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了许多独家思考,现在更注重科学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比如和数学的整合。这也是清华附小独有的“1+X”课程的体现。

  记者看到,在数学老师王建刚课上,他以《懂数学的蝉》为主题,先向五年级的学生们介绍了“懂数学的蝉”的来由:“大多数昆虫的生命周期为1年或更短,普通蝉的生命周期为3至9年,而1983年,人们在北美洲发现了一种‘懂数学’的蝉‘……这种蝉每隔13或17年都会集中爆发一次。”其后,又把跟质数相关的科学家也引出来加以介绍。

  这其实是一堂讲质数的课,老师却把生物、科学的相关知识也传递给了学生。

  “除了科学课教材中的内容,我们还会借助清华大学的资源,带学生到清华的实验室去参观,去听大学老师讲课,小学生可能很多东西都听不懂,但是却能对科技有非常直观的感受。”

  五年级6班的谢秉辰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在参加学校的机器人兴趣小组。

  “我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谢秉辰觉得这个课程非常有意思,可以操控机器人完成很多动作,他所在的小组还获得过VEX机器人比赛北方赛区的第一名。“班上很多同学对科技很感兴趣,我们班还有一个同学发明了会发光的羽毛球,这样我们就能在晚上打羽毛球啦。”

  谢秉辰所说的机器人社团是清华附小针对高年级设置的兴趣小组。学校有专门的科技教室,所有的孩子都会来上课。学校提倡,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做个好工人,比如学会看图纸,通过构建组装简单的东西,了解力的传动等。到了三四年级,建议学生们尝试做个好工程师,能设计简单的图纸。五六年级以后,学生创造能力更强,可以设置社团,让有兴趣的孩子自愿参加,研究更加专业的内容。

  “在科技教育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最后通过实验报告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孩子们总是会有新奇发现。”付雪松说。

  D06-D09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杜丁 孔悦

  (下转D08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