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上一篇

“安倍经济学”失败了吗?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管窥天下

  安倍经济学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于经济“快马加鞭”与“慢增长”之间的权衡。

  日前,一直“风风火火”的安倍经济学开始出现了一些阴影,先是据报道安倍在意大利演讲时暗示将暂缓上调消费税,接着又有两位安倍内阁重要成员因丑闻而辞职。

  众所周知,安倍经济学的三个主线,是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模糊的结构性改革,通常被看作“日本版的量化宽松政策”。作为赌博性的短期金融缓和政策,虽然安倍的政策短期内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逐渐迎来新的困境。无论是政府债务困境下的政策冲突,还是日元贬值下的各方矛盾凸显,都使人看到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作用逐渐弱化,长期增长压力再次提上日程。

  回顾历史,早在上世纪面临国内外危机挑战时,1999年2月日本就实行了前所未有的所谓“零利率政策”。随着“安倍经济学”走上轨道,有鉴于美国量化宽松给其带来的好处,2013年初日本再次祭起这一货币操作模式。就其目标来看,一方面是通过超发货币,促使股市繁荣,进而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货币增发,来刺激国内物价上涨,从而刺激企业投资的意愿及信心。用诺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话来说,“量化宽松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的货币战,通过让本币贬值以促进出口”。当然,安倍的政策在现实中是否收到持续效果已经引起质疑,比如高盛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历了四次贬值后又升值的过程,但是没有一次显示出口量和日元汇率间有明显的关联。另外,日元贬值对进口商和国内老百姓造成的压力,也使安倍政府左右为难。

  在安倍政策的“兴奋剂”作用下,日元快速贬值,使得动荡的国际货币体系更加脆弱。当日本量化宽松导致长期资金成本变得极低时,曾被认为是亚洲金融危机动因之一的日元套利行为或将盛行,进而冲击与影响全球资金流向与走势,影响国际资产的变化。本质上看,目前的国际货币乱局与中国古代战国晚期颇有类似之处,而运用宽松货币实现“以邻为壑”行为也大行其道。虽然很多人认为,美日等经济体不应光考虑自己如何走出通缩,还要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但是,显然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已经占据上风。

  客观来看,随着安倍经济政策的短期效应弱化,对于其结构改革停滞不前的批评也日益增多。可以说,在安倍经济学的“三大措施”中,结构性改革一直是“摆设”。正是由于此,IMF也已经于2014年4月下调了对2014年日本经济的增长预估,由原先的1.7%调低至1.4%。应该说安倍经济学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于经济“快马加鞭”与“慢增长”之间的权衡。

  当前,不仅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日本自身也需要重新反思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节奏问题。在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国内不同层面的利益冲突时,一国政策选择要避免长时期的“极端化”,第三条道路的“中庸之道”或许是理性的选择,这意味着不要陷入刺激政策的“沾沾自喜”,充分认识到随着情况变化,政府政策自身可能变得“多做多错”。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