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中国时尚权力榜·品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中国时尚权力榜·品牌

北京手表厂今貌 低调自我打磨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北京手表厂有限公司外景。
“双轴立体陀飞轮”结构模型。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一型表。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三轴立体双陀飞轮机芯。

  近日,北京手表厂的国庆献礼表款“马踏飞燕”陀飞轮腕表与“北海”系列腕表逐一亮相,再次呈现北表的精湛技艺。今年也是北京手表厂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金陀飞轮表”十周年,新京报摩登WEEKLY记者亲访这家一向低调的老表厂,一探其神秘面貌。

  由品牌提供

  老式建筑内的机械世界

  北京手表厂的厂房坐落在昌平区,一栋占地一万两千三百平的四层红砖楼,在这深秋季节,整栋楼墙体上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已半数呈现出迷人的红色,隐隐可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楼门正上方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其右下角便是北京手表厂的天安门标志。

  以前北京手表厂的面积更大,比如曾有近30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大楼。2004年表厂正式改制为民营企业之后,在现任总经理苗洪波的带领下,为数不多的行政人员干脆搬进了厂房办公,“这样管理效率提高很多。”苗洪波说。现在厂房隔壁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本科校区,厂里的680多号人就集中在了这座带有苏式建筑风格的厂房内。

  这栋楼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现浇的水磨石地板、手写的操作规程、鼓动生产的标语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细节仍然保留着,毫无违和地与现代化的车间设备并存。

  在北京手表厂参观很容易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一层的展览室对表厂历史的回顾中也揭示了中国手表产业近六十年来的跌宕起伏;推开零件冲压车间的大门,浓重的机油味随着机器的轰鸣扑面而来,几十架老式的冲床、铣床在略暗的光线中列队排开;再往后走则有数架现代化数控机床在运作,包括可做半球面雕刻的5坐标数控机床;一些楼层内则分布着铰孔、打磨、装宝石轴承、机芯组装等纯手工部门。

  厂里的机芯装配车间是非常特别的地方,门窗紧闭的“无尘车间”内,每个工作台上方都自天花板垂下来一条换气管道,制表师们须穿上特制的“太空服”,穿过一个有数十只吹风管道的房间,经历“风浴”洗礼方可进去工作。“四层的机芯组装车间主要做量产的基础机芯,是30万级别的防尘;二层的车间做高复杂机芯装配,所以防尘级别是10万的。”北京手表厂市场总监孙伟介绍道,这样的防尘级别才能保证制作出来的机芯的精确运转。

  从沙子里把品牌刨出来

  “虽然目前我们的技术、工艺不是最牛的,但论综合实力,大家都不好意思低看北表。”说到北京手表厂的“江湖地位”,苗洪波非常谦虚,也许这种谦虚正是基于一种自信。

  要说中国手表制造业的历史,北京手表厂毫无疑问扮演着老大哥的角色。尚属于国有企业的时代,北京手表厂1958年推出的“一型表”堪称经典。40年前,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二十多位制表精英齐聚北表厂,研制出赫赫有名的“统一机芯”。“那时候哪里要开厂,就来北表厂拿一套图纸、一套工装设备,就能回去生产啦!”孙伟告诉记者。

  那是中国手表工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整体产能比较稳定时,装载“统机薄型机芯”的中国手表开始大量出口亚非拉,“考虑到天安门的标志在手表上发到世界各地不太合适,于是品牌改叫‘双菱’,图案也换了。”在这之后,“北京”手表的品牌概念逐渐淡化。

  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石英危机”席卷传统制表业,“双菱”式微,北京手表厂也就愈发成了一家机芯制造工厂,品牌概念暂时埋进了历史的薄尘中。

  转机发生在1996年,是年,国内著名制表大师许耀南在北京手表厂主持设计的陀飞轮表面世,宣告了中国大陆第一只陀飞轮表的诞生。此后,北京手表厂开始了陀飞轮技术方面孜孜不倦的探索。

  2001年,退休数年的许耀南大师重返北表厂。2004年,北表厂由国企转为民企,转变过程中,内部结构经过改良的红金版本陀飞轮推出,为北表厂赢得了赞誉。彼时,贵金属材质与高复杂机芯的结合在国产手表中非常少见,而北京手表厂也开始了在机芯技术与高级工艺方面的双重突破探索。“之后的十年内,我们做了二三百款新产品,其中几十款还是很受大家喜爱的,总算是重新把‘北表’的品牌从沙子里刨出来,重新打磨了。”苗洪波说。

  从“游龙戏凤”到“无极”、从金雕到珐琅、从大日历到水晶夹板、从双发条装置到双陀飞轮,如今的北表厂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而当你进入厂房,迎面而来的正是象征着北表厂新时代的“双轴立体陀飞轮”结构的放大模型。

  我们一直保留机芯生产以及相当大的生产规模,掌握着制表的核心技术,在未来竞争中会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 对话

  ●苗洪波,北京手表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京报:北京手表厂不同产品线各占比重如何?

  苗洪波:目前我们的产品像金字塔,底部绝大部分是普通机械机芯手表;顶尖是少量高端定制腕表,工艺和功能对品牌形象及提升工厂技术水平有帮助;中间则是中端以及小复杂功能的腕表。未来希望将中端部分做大,由三角形变成中间有纺锤形的状态。只有中端做大了,品牌影响力才大。

  新京报:相比国际品牌,北京手表厂的陀飞轮手表标价相对亲民,您怎么看待?

  苗洪波:确实,我们的单陀飞轮三、四万,双陀十几万,我们几乎只有国际品牌五分之一的价格,但有的客人还觉得贵。外国品牌形象已经做出来,佩戴那么贵的陀飞轮表达一种生活态度和状态,所以人们不嫌贵。而我们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顶多让人觉得你挺懂表的、你戴着挺低调的,和“奢侈品”概念还套不上。我们只有继续摸索,想办法做得更有特点,把性价比做得更合理,去弥补一下。

  新京报:北京手表厂的机芯制作是强项,这方面业务现状如何?

  苗洪波:我们的机械自动机芯在供给很多品牌使用,四年的时间内价格翻了两番,以后还有比较大的空间,未来三年希望普通机芯调到100元以上,当然前提是质量的提升。目前昂贵的瑞士ETA厂在减少对外的机芯供给,日本机芯价格比国内的也高,所以对于不生产机芯的手表品牌来说,机械机芯的来源是个麻烦的事情。我们一直保留机芯生产以及相当的生产规模,掌握着核心技术,在未来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晓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