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上接C08版)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李硕立志做诗书画印各个角度的全家。真草隶篆、写意工笔、花鸟山水人物等的畅快表达,让他进入书画中的大自在境界。在这种大自在的追求中,李硕对于诗书画印四大艺术领地的融会贯通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诗
心里话说出来就是诗
对于诗词文章,我没有在背诵诗词上下过工夫,主要是因为记忆力不太好,更懒于去翻书索句。更何况是古人心意并不等同于我的心意,古人文章也不是我所要说之言。我只是信手地自圆其说了一些文字在我的书画上,都是自己即兴所题。我喜欢的诗歌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
在大家印象中觉得诗文很难,认为那是大学问家所为。其实在我看来诗很简单,你把心里话说出来就是诗,有点文采就是诗。千万别说诗歌必须要格律,律诗只是古诗中的一种。
应该说诗歌必须要有情,类似女子失去了爱人可以写很多诗篇,但丢了钱财就不能,因为情致不一样,类似“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很简单的词句便可称是诗了。
当然,诗歌对于书画是极为有益的。长期浸润于诗、词、曲及古今美文华章中,陶冶情性自然就有了诗文的性灵。而这样的诗性使得画家匠心超拔,甚至信笔挥毫都能喷发成你的天真意态,不经意间都能有你的真情流露。
书
书法我以唯美求之
现在书法一提便是真草隶篆四体,四体之外也还有魏碑体、秦隶、汉简、章草、狂草、行书、汉篆、金文、甲骨文等等。我希望做到样样兼通,但我的书法是比较规矩的,即使是狂草也是属于规矩型的。
一直以来中国书画的传统,求的便是书画合一,画中题写诗句,自有文士遗风,并能帮助品画者深解画诣。类似在笔墨淋漓的写意画上以行草书写跋文,或篆隶题额,都能增画品气氛,或足苍劲雄浑达意势凝重,或增文气充盈至品位悠远;又如在一幅细致工笔画中小记精巧楷字或题以优美行书,更增雅韵嫣然。
应该说,古代的画家无不善书,专善书者也多为文士。其中有名的类似米芾兼以书画,画创米家山水、书为宋代四家之一;文徵明画为明之四家其一、书是楷行草皆妙;扬州八怪哪一位不是书画兼修,更有诗韵超然的;唐伯虎也是诗书画三绝的风尘才俊;苏东坡苏大学士书法乃宋时四家之首,亦喜画,竹石陂头意境萧朗,诗词文章更是古今独步。
在古今书画中的大师中,我个人首推的是晋王羲之。我认为自王羲之开始,才有真正的楷书行世。而自王羲之的楷书开始才形成了书法的规矩之美,至宋朝以后风格越来越多。现在有些人为了求书法的自身风貌,求变体。但事实上当前有些书法写得并不美。我认为衡量书法艺术的重要标准是唯美。我的书法都是比较规矩的。无论是绘画还是写字,都是唯美为上。这可能也与我一开始画工笔有关。
画
写意画没必要变形
之所以说书画同源的另一个原因是,书法的用笔有益于你的绘画。因为中国画离不开用笔,笔法的多变,又丰富了画家的表现手段,画家用笔不及书家用笔的理性,容易流于用笔思维的惰性,使笔法用得偏颇于一技或是几招而已,这就需要用书法的用笔理性来剖析笔法,使笔法达到多元化。其实好的画家要比好的书家用笔更微妙,所以才有聪明的书家从画家学笔法之说,如张旭从吴道子学笔法,吴昌硕从任伯年学画画。更可以说,好的画家也是好的书法家,如齐白石、吴昌硕、郑板桥、金农、唐伯虎、文徵明、赵孟頫等。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但在创作时需要知道一些辅助知识,类似山水的地理地貌、花鸟的动植物学、人体及走兽的解剖学等等,再加上能用工笔、写意等手法去完美地表现出来,既能再现自然,又能充分地表现自我,方为快事。
我当时是因为一开始接触的是工笔画的书,所以先入为主。但工笔实在太拘谨了,我的性格还是有狂放的一面,于是此后开始写意画的创作。画写意真开心啊,如长江一泻千里,渐渐地工笔画就画少了。
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画坛上写意画还有很多点没有完善,写意画领域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我认为都没必要去变形,因为很多好的东西我们都没吃透。此外加上西方绘画传到中国以后,焦点透视、光影、造型的严谨性、解剖学的运用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印
求情致于方寸之间
印章是绘画时要用的东西。我学书法没几天就开始学隶书,学篆字了。当时我就在想既然字形都学会了,也会写,还不拿刀刻?当时学习篆刻有点占小便宜的意思。
在篆刻方面我也算有多种风格的变化,尤其喜画印,朱白皆宜,其中白文印可以说是我的独创。
研究篆刻其实对绘画也大有益处。我们都知道国画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近距离的景物配置为构图的,花鸟画中折枝构图、人物画的小品、山水画中的小景就更是如此了。没有大的景深,全在于画图中物与物所占的位置来取悦看画者的审美习惯,诸多意象所占的位置,怎样地高低错落、疏密相间、虚实掩映、大小多少,就成了画家匠心独运之所在。
宏观控制可能是有难度,则可从微观入手。其实研究篆刻就能让我们的绘画构图事半功倍。书法中每一个字的结体是一个单位,需要字中每一部分的互相揖让得体,间隔匀称,而印中却是把每一个字都总体的协调起来,或布白匀称或留红奇诡,求情致于方寸之间,神韵却流转于画面之外。与此同时,我认为印章本身的金石韵味也足被作画时用笔借鉴。口述:李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