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主题

“人文与社会译丛”出版百种

他山之石 磨己之剑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人文与社会译丛”出版百种纪念座谈会现场。一排左起:刘擎、李强、柳斌杰、谢维和、刘东、佘江涛;二排左起:李瑞华、周濂、顾爱彬、彭刚、张英进、高全喜、高毅、刘北成、陈冠中、冯克利、赵国新、吴迪。
“人文与社会译丛”展示台。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丛书主编刘东(左起)。
以赛亚·伯林系列作品。

  10月18日,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出版百种纪念座谈会暨“理论研读与文明对话”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近20年的辛勤耕耘,引进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百余种,丛书主编刘东有太多感慨。而他发言的最后,则体现了其学术“野心”:“只要还能正常地天假以年,也许我本人就还来得及,再发动一次朝向西方理论的总攻式对话。”

  缘起 被西方理论“折磨”

  “那些理论当初曾把我折磨得够呛,我才发狠要把它们都组织翻译过来,好让它们的本来面貌全都大白于天下!”在论及主编“人文与社会译丛”的原因时,刘东如是陈述。

  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有三大“山头”:“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中国文化书院编委会。当时的刘东是前两个编委会成员。他的《西方的丑学》列入了“走向未来”丛书的第三批,第一版印了4万册,第二版加印到9万册。

  在这之后,迎来了李泽厚所说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90年代。自80年代就露出苗头的现象,在这一时间段甚嚣尘上。对此,刘东解释道,“那些冒称自己专攻思想的,并不真去恶补柏拉图和康德,只拣些浅显的文化批评,哪怕只读过几页相关书评,便去贩卖其立场,或硬套其框架。”

  刘东曾把柯文请到北大做演讲,他当时趾高气扬地批评中国学者说:“你们总是批评义和团,是因为看不懂义和团。晚清知识分子的批评和你们现在的不理解,都是因为你们缺乏西方最先进的理论。”在他这里,中国文明自身的价值规范被头足倒立地推翻了。

  刘东反思当初的理论眩晕,“我不赞成完全沿着西方的意识形态走,那只是对欧洲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我也不赞成完全排斥西方理论,这只会让我们被最差的理论俘获”。

  刘东还举例说,法国有萨特这样激进的左翼知识分子,如果只看他的著作,就会漏掉他的学术天敌雷蒙·阿隆。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影响很大,但也要阅读自由主义的批评者,如查尔斯·泰勒、桑德尔等等。

  成果 将以赛亚·伯林引进学界

  “人文与社会译丛”自1999年推出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到2014年10月最新出版以赛亚·伯林的《启蒙的三个批评者》,迄今已出版105种,可以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思想、学术大家几乎一览无余。而丛书最鲜明的特色,是为中国学术界引入了英国学术大家以赛亚·伯林的大部分著作。

  刘东记得,中国人真正较早接触到伯林的思想,是在1989年5月号的《读书》杂志上,甘阳引用伯林《自由四讲》的台湾版,以“消极自由”为口号,为某种曾经引起过普遍失望的退避态度进行辩护。在那个时候能向国人宣讲作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的以赛亚·伯林,还是令大家耳目一新。不过在刘东看来,那种简单的引用还是太过性急,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伯林本人的复杂内心。“从学理的层面来说,当时最为要害的症结是,就这么来套用所谓‘消极自由’概念,来躲闪硬生生摆在面前的无可回避的社会承担,那是绝对地误用和滥用了伯林。”

  2003年,比《自由四讲》更为完整的《自由论》中文版出版,伯林关于两种自由的阐述由此得到完整呈现。随着伯林主要著作的中文版陆续面世,中国学者对伯林的研究和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研究伯林的专著和论文陆续面世。

  刘东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全民重新阅读的过程。比如伯林是个承前启后的学者,也是一个思想漩涡中的人,那么,他的先驱有哪些,他的后学有哪些,他的思想对手又有哪些?这都是要进一步深究的问题。而事实上,刘东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在他和徐向东主编的《以赛亚·伯林与当代中国:自由与多元之间》中,收入了刘东的论文《伯林:跨文化的狐狸》。

  “人文与社会译丛”

  主编:刘东

  版本:译林出版社

  全面展示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成果,激发中国学者的研究和回应,“人文与社会译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和价值。经过近20年的策划、出版,105种著作陆续推出,其中包括以赛亚·伯林、查尔斯·泰勒、汉娜·阿伦特、埃里克·沃格林、列奥·施特劳斯等一流思想家的力作。毫无疑问,这些著作的翻译引进,绘制了一张较为完整的西方学术界知识地图。对中国学者而言,它无异于一块他山之石——只有经过思想的砥砺之后,才能形成真正的学术对话。

  ■ 学者谈“人文与社会译丛”

  与西方经典对照阅读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院长):

  这套书是两个特点,一个是启蒙思想以来主流思想的升级版,第二个是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多元分层,有各种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其实近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还出版有一批西方现代民主社会构建时期的著作,那些著作可能是西方的常识,以及西方制度演进的经典或准经典著作。我建议大家对照着那些著作,来读“人文与社会译丛”,能够使人对西方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进程的认识,既综合又有奇特性。假如没有那样一种对照,读这套书会感觉有很大的偏差。

  近代翻译史上了不起的功劳

  ●冯克利(学者):

  “人文与社会译丛”,我自己译了三本,与人合译了两本,也读了大概二十本,大部分是政治经济学。所以我是作为一个读者,不光是翻译,而且很享受。我特别佩服刘东老师的胆识,因为我们中国现代思想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部翻译史,咱们的现代化过程,从思想文化层面是随着翻译不断变化成长的。这对中国现代整个社会面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而组织这么一大套丛书在近代翻译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功劳。

  构建中国公共话语的智慧资源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人文与社会译丛”为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促进了当代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建设。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文化与制度转型与重构的关键时期,借助外来的智慧,观照中国的现实,为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与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必要的智力资源。中国未来的发展与文化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学术界的理论创新,这最终需要中国学者自己提出更适合解释本土现象的理论,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维度和空间跨度中的实践检验。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弘

  本版图片由译林出版社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