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书评周刊·主题

学术英雄 从脱颖而出到扬名立万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到2014年为止,“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已经出版了96种,96本书的作者,加上每本书两本匿名的评审学术委员,与这套书有关的文科学者超过200人——一般读者大概很难数得出200名当代学者的名字,但“赵汀阳、陈来、何怀宏、杨念群、陈星灿、林梅村、茅海建、应奇、丛日云、蒋庆、李伯重、慈继伟、周宝松、应星、周濂、张晖……”这些名字放在一起,也构建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主流学术地位。对于丛书来说,当然是学者成就了这套书,但对于很多学者个人,却又是这套书成就了他们具体的学术地位——特别是丛书中的大部分,都是这些学者的处女作或者成名作。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让他一举成名

  相对于石昌渝和赵汀阳,《天朝的崩溃》对于历史学家,出生于1954年的茅海建而言,影响就更为巨大。

  1994年,茅海建找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但选题未能通过。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同窗,在北京三联书店工作的潘振平,看看能不能在三联书店出版。恰好,此时有哈佛燕京学社支持学术书出版的计划,这本书就被收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二辑,于1995年4月出版。

  接到书稿后,许医农对茅海建说,由于哈佛燕京学社的补贴不多,按规定这一丛书每一册的规模是25万字左右,《天朝的崩溃》近50万字,能否压到30万字之内。对此,茅海建表示不同意。许医农找了潘振平,将这个难题交给了他,由他来给压字数。最后,潘振平,他压了几万字,留了四十多万。

  这本书开机印了1万册,而版权页上是5000册。由此之后,版权页一直没有改,到了后来第2次印刷时,加印5000册,版权页上是从5000到10000。迄今为止,这本书已经印刷到17印,销量约九万册。

  由于《天朝的崩溃》对鸦片战争作出了不同于主流观点的研究,挑战了一些既有的陈说,因此,给茅海建的人生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另一方面,这本书奠定了茅海建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至今仍保持着稳定的销量,并成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书目。

  与茅海建经历类似的,还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应星。

  应星生于1968年,他是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的弟子。上世纪90年代末,应星以社会科学院学者的身份和挂职副县长的身份推动大河移民课题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审稿人之一的苏国勋对本书的评价是:“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大河电站移民集体上访所发生的冲突事件纳入农村社区生活世界的权力关系中去分析,通过对起伏跌宕的移民上访——政府摆平这种官民正面遭遇的详尽描述,揭示出双方所共享的政治文化及其运作机制,揭示出当国家与农民在土地下放、人民公社制度瓦解后的新时期,权力是如何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实践中运作的。发人深省的是,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移民对公平的传统诉求在使社会利益平衡得以暂时维系的同时,也使权力机制的合法性得到了再生产。”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在写作上运用了小说笔法,极具可读性。这本书印了7000册,发行不到半年,市场上就因故买不到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应星以此书奠定自己在社会学界的学术地位。有学者认为,这本书是目前中国知识界运用权力技术分析方法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赵汀阳 

  《论可能生活》

  让他成为“幸福发言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石昌渝教授的《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第一部。1994年2月本书面世时,他已经54岁。学术委员会刘世德对该书的评语是,“本书将小说史的研究从题材引向文体,开阔了小说研究史的视野,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石昌渝至今仍然记得“责任编辑吕祥先生在万寿路地铁路口,交给我校样时的情景。他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的辛劳。”

  石昌渝说,“在我的学术专著中,《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是影响最大的一本。迄今为止,它已经成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极其重大。”

  哲学家赵汀阳生于1961年。他的《论可能生活》被选入第一辑,他记得,书稿大约是在1993年交给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后,他知道这本书的评审人是季羡林、李泽厚、陈筠泉。尽管这本书只有十来个注释,但出版社并未要求他修改。季羡林对本书的评语是:“我在高中时听过伦理学课,课本用的是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伦理学史》。后来也曾涉猎一些伦理学专著和论文。但是,那些书和论文,同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比较起来,都显得比较肤浅,比较一般化。此书逻辑推理极为严密,东西伦理思想都在探讨中,是一部优秀的著作。”赵汀阳看到评语后觉得特别可乐,“季老太敦厚了,一般人不会这样写评语。他说我这本书比蔡元培先生那本书好,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论可能生活》并非赵汀阳的第一本著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著作:1990年的《美学和未来的美学》,1992年的《哲学的危机》。此外,也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他的影响,主要在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圈内。《论可能生活》出版后,迅速在学术界产生了诸多争论,“因为这本书探讨的是幸福和公正问题,我的观点接近于西方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中国的先秦诸子,与当时流行的观点不大一样。因为东西方的古代哲学家著作都没有注释,康德著作没有注释,而我这本书注释极少。为此,有人讽刺我狂妄,实际上,我一点也不狂妄,只是因为不同的写作对注释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我在其他一些著作提到一些史料来源时,也注明了出处。”

  《论可能生活》的出版,还给赵汀阳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影响,作为一个象牙塔内的学者,他被更多读者所认识。“以前,只有一个大众媒体的记者采访过我。《论可能生活》出版之后,很多大众媒体的记者都来找我,他们采访的话题不仅仅限于这本书,而是与幸福和公正相关的问题。”

  周濂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

  让他“迈入学术殿堂”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出生于1974年的周濂而言,《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被列入丛书第十二辑出版,意味着他在学术界的登台亮相。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是1994年开始出版,这套丛书伴随了周濂的学术生涯的成长。他曾在《南方周末》写了一篇文章《我的秘密书架》,里面提到三本书。第一本是赵汀阳《论可能生活》,“1995年还是1996年我坐在北大一教自习室中,刚刚下过雨读他这本书,我读得非常兴奋,他给我敞开了全新的哲学分析视野和方法。第二本书陈嘉映老师《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第三本是慈继伟教授的《正义的两面》。”

  周濂说,“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2002年之前的哲学著作我都反复读过三五遍,这些著作对我以后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的基本立场和态度都有一种奠基性的影响。我刚刚在微信圈发,20年前我读到《论可能生活》《海德格尔哲学概论》《海德格尔与哲学天道》这样的书,感觉进入了中国学术界的万神殿。”

  在北大获得硕士学位后,周濂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是其博士毕业论文。此前,他的老师慈继伟的著作《正义的两面》已经被列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2001年12月出版。经过慈继伟的牵线搭桥,稿子2006年送到了三联书店。曾诚记得,“匿名评审后,提了修改意见,修改不是特别关键性的部分。但周濂修改了一年零两个月,交给我时跟初稿有很大的不同,改变了原来博士论文的面貌。”

  最终,这本书在2008年5月面世。这本书的出版以及评审人石元康、赵汀阳的肯定,对于周濂来说意义非凡:“这等于我正式迈入了学术殿堂并得到承认,大大鼓励了我对学术研究的信心。”

  1976年出生的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张源,同样也受惠于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他的《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被列入丛书第十二辑,于2009年1月出版。张源记得,“曾诚兄一再地让我改稿子,将博士论文改成学术著作,最后把我全部的潜力都调动起来。我的好朋友们讽刺我‘好书主义’。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目前还是唯一的作品,后来得了北京社科一等奖,之后因为这本书我破格评为副教授。可是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还没有结束,之后我又得了教育部的奖,中组部因为这个把我选为万人计划,后来因为这个书让我去市政府挂职工作。我现在的研究兴趣就是政治哲学,想去市政府看看他们的政策怎么实施的,怎么没实施的。我去了一年感觉很有收获,我现在就想破除一本书的魔咒,要写第二本书。三联带给我的是把一本书用生命相博的方式写得更好,生命要有前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