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地球周刊·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地球周刊·人物

30年来往返中国280多次

德食品加工师嘉斯一个85%的中国人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徳国莱法州食品加工师、“中国人民友好使者”卡尔-海因茨·嘉斯。

  他,并非公务人员,也不是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管,而是一位食品加工师,30年来往返中德两国280多次。

  他,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还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资助失学儿童。被李克强总理在10月11日中欧论坛汉堡峰会演讲中称为中德、中欧友好的“全息”缩影。

  他,就是德国人卡尔-海因茨·嘉斯,称自己是“一个85%的中国人”。

  日前,75岁高龄的嘉斯先生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与中国结缘的经过,以及他和中国30多年的奇遇。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高美

  10月11日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讲述了一位普通德国人的故事,作为中德友好的写照:“在徳国莱法州有一位食品加工师,30多年来往返中德250多次,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还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资助失学儿童。这位友好人士称自己是‘一个85%的中国人’。”

  尽管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没有点名,但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外交学会前会长梅兆荣一下就猜出了这位自称是“一个85%的中国人”——卡尔-海因茨·嘉斯。

  与中国总参谋长的忘年交

  1981年,嘉斯在瑞士度假时偶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率领的代表团,并因一席话与杨得志相识。从此,两人结下十几年的友谊。

  记者见到嘉斯的时候,他刚从机场入住凯宾斯基酒店。嘉斯长得不高,身材厚实,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听到李克强总理在汉堡峰会上提起他的故事,嘉斯说自己又“意外”又“开心”。记者对嘉斯说:“李克强总理说你往返中德250多次。”他则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自豪地说,“更多,已经280多次了!”中德之间相距万里,即使以每次直飞10个小时计算,嘉斯在飞机上的时间超过100天。

  嘉斯说,他没有上过大学,英语不大好,汉语也半生不熟,讲述他和中国的“不解之缘”时,不时蹦出个德语单词或者汉字。他说,在人生的前四十年里,嘉斯在家乡的小村子里做肉类加工技师。改变了他后半生的,是1981年的一次偶遇。

  1981年夏天,嘉斯和妻子去瑞士伯尔尼度假。在雪朗峰山顶的一家餐馆吃饭时,他听到邻桌的一位瑞士人说,瑞士是西欧稳定的保证。坐在旁边的嘉斯听了,忍不住插话:“在欧洲,保证民众自由和富裕的,首先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嘉斯没想到,邻桌的瑞士人,陪同的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率领的代表团。嘉斯的话引起了杨得志的注意,杨得志邀请嘉斯坐过来一起就餐,从此开启了两人长达13年的忘年交。

  和杨得志的偶遇后,不久嘉斯从广播里听到,人民解放军打算颁发勋章。嘉斯翻箱倒柜找出了自己祖父和叔叔在一战和二战时获得的勋章并寄往中国。包裹上的地址是: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参谋长杨得志先生。邮局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样的地址可不保证能寄到。但嘉斯还是坚持寄了出去。

  前大使梅兆荣说,那些勋章,因为德国在一战二战中的角色,显然不可能为中国所借鉴。没想到,包裹寄到了。嘉斯也同杨得志保持了联系,1986年,嘉斯随德国肉食企业代表团访华,并在北京见到了杨得志。

  “我是德国西南部某州一个普通的肉食品加工师傅,而他(杨得志)是地球上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的司令官。”嘉斯说,两个身份有着天壤之别的人建立了十几年的友谊,这就是一种奇遇。

  所获礼遇比德国州长还高

  过去30年来,嘉斯帮助过70多家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他自豪地说,在中国自己去过的地方比大多数中国人到过的地方都多。

  作为第一个获得“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的德国人,嘉斯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嘉斯回忆称,1986年第一次来中国时,觉得自己像是来到了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他说:“日常生活中几乎什么事情都很难办。外国人被当做另类看待。”现在嘉斯在中国的朋友,比在德国还多。

  第一次来中国之后,嘉斯成了中德之间的一座桥梁。当时德国对中国的了解少得可怜,有志于开拓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有不少请嘉斯作为他们的企业代表,前来帮助建立联系。过去30年来,嘉斯帮助过70多家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嘉斯笑言,在中国自己去过的地方比大多数中国人到过的地方都多。“光是西藏,我就去了五次。”嘉斯自豪地告诉记者。最开始他坐火车在中国旅行,那是一件苦差事,从北京到南京要花22个小时,从北京到上海要花25小时甚至30小时。

  1994年,嘉斯从上海出发,飞了六个多小时到乌鲁木齐。出发时上海温度为28℃,到了乌鲁木齐,气温骤降至零下24℃。穿着夏装的嘉斯对这次旅行印象格外深刻。

  因为往来频频,嘉斯在中国自己开车。“我还有中国的驾照呢!”嘉斯自豪地问记者,“你想看看吗?”然后他从行李箱中找出了驾照拿给记者看。卡尔-海因茨·嘉斯,是驾照的名字,住址留的是他在凯宾斯基酒店的房间。

  如今,嘉斯已经出了两本书:《我的中国情》和《在雷神与巨龙之间》。这两本书都被翻译成了中文版。嘉斯的大行李箱里,就装着多本《在雷神和巨龙之间》。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为《在雷神与巨龙之间》作序,形容这本书“朴实无华”。嘉斯在书中讲述自己在每一个场合得到的礼遇,甚至高于访华的德国州长或者外交官。嘉斯在书里描述,德国前总理科尔访华时,吃到了他做的正宗德国“猪肚子”的故事。2004年5月20日,在庆祝对外友协成立50周年的招待会上,嘉斯还得到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

  “可能我上辈子来过中国”

  嘉斯说,其实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和中国这么有缘,“可能我上辈子来过中国。”

  嘉斯的精神看起来还不错,但走起路来已经看出腿脚不太方便。他让记者猜他有多大。“六十多岁?”嘉斯非常高兴地说,“你太善良了。我今年75了。”

  嘉斯拿了一本书送给记者,在扉页给记者写下了寄语,并学着中国人的样子,用印章盖上了自己的名字:嘉斯Gass。因为担心印章渲染,他颤颤巍巍地走到隔壁房间,拿了一张纸巾夹在封皮和扉页之间。

  嘉斯告诉记者,一些德国媒体之所以对中国有偏见,是因为很多德国人并不怎么了解中国。他在自己居住的县里,建立了一个德中友好协会。但是在家乡,嘉斯有点孤独。妻子十年前已经去世,孩子们不和他住在一起,亲友们也并不十分理解他对中国的热爱。“所以我只有工作,工作,工作。”如今,嘉斯的右臂出现了问题,腿也有毛病,“我是一个老人了。”他不无伤感地说。

  但是只要一提起北京,提起明天要见到什么人,去做什么事情,嘉斯好像立即忘记了德国的那些烦恼,重新变得开心起来。他说,其实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和中国这么有缘,“可能我上辈子来过中国。”

  声音

  “在徳国莱法州有一位食品加工师,30多年来往返中德250多次,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还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资助失学儿童。这位友好人士称自己是‘一个85%的中国人’。这是中德、中欧友好的一个生动写照,也是一种‘全息’缩影。”

  ——李克强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如果我说,我爱这个国家,那绝不是夸大其词。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致力于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建设及其出色的人民贡献我个人的微薄力量。”

  ——摘自嘉斯著作《在雷神与巨龙之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