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没有难懂的名词、深奥的定理和枯燥的数字,只有好玩的亲子游戏、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10月18日,新京报与北京教学植物园联合举办了一期专门针对新京报读者的“探秘植物园”活动,北京教学植物园的老师们精心安排了不同的项目,让同学们在边玩边学中发现自然科学的奇妙之处。
此次活动系新京报教育周刊微信公众号“学习公社”牵头组织的线下读者活动,今后,“学习公社”还将不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各类亲子活动。
跟孩子一起观察
“这堆细细的藤蔓居然能长出那么粗的山药?”“看,地上还有好多山药豆。”“快来闻闻,迷迭香的味道好奇怪”,在北京教学植物园,家长们不时发出孩童般的欢呼声。因为山药、秋葵、菜蓟等植物,虽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吃过或听说过,但却没见过它们如何生长。在和孩子一起辨别山药、萝卜、玉米等食物属于植物的根、茎、叶还是果实的同时,家长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被唤醒了。
北京教学植物园的老师马凯表示,父母和孩子一起观察事物、探索问题是让孩子爱上自然、喜欢科学的最好方法,“有些家长担心自己不懂或不喜欢自然科学知识,其实没有关系,孩子会去探索,家长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用不同感官去体验就可以了。”
儿童教育专家胡萍曾在书中回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类似经历。胡萍说,儿子4岁多时去公园玩,她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各种花的颜色,用鼻子去嗅香味自己却在忙别的事。当孩子发现两盆品种相同的花,香味却不一样时,胡萍既惊讶于孩子的观察,也意识到,“面对孩子的探索,不能应付了事,而应与孩子一起去看、嗅、触摸,然后交流自己真实的感觉。”
而在观察、体验之后,孩子会开始问为什么,比如“蜘蛛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织的网粘住?”“有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到了秋天会变黄?”对于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家长可别忽视,不妨学学北京教学植物园里老师的做法,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一步步引导,让孩子自己思考找到答案。
从身边发现科学乐趣
“蒙上双眼,换一种方式去认识大自然;亲自测量温度、湿度、风速和PM2.5;和小伙伴两人一组亲手搭帐篷学习野外露营的技巧……”在此次“探秘植物园”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相关,并且鼓励孩子和家长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有两位特地从河北辛集赶来参加活动的家长就欣喜地告诉记者,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没有自信的孩子,在这次活动中却表现得非常活跃。
在实际生活中,大人因为自己对自然科学知识不感兴趣或了解不多,不经意间为孩子制造了“科学是很乏味的”这一误区,让不少孩子对科学望而生畏。而在学校教育方面,自然科学课在小学阶段也只是副课。但教育专家却表示,科学教育是日常的教育,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科学的观念和习惯,使他们学会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身边的事情切入科学,发现求知的乐趣。
■ 现场回放
1 蒙眼大作战
活动内容:孩子与父母组成一组,领取表格,然后轮流蒙上眼睛,去触摸、嗅刺榆、粗糠树等植物的树干、叶片、味道等,摘下眼罩后再观察此前摸、嗅过的植物,填写相应名称。
日常操作难度:☆
家长指南:12岁以前是孩子感知觉发展的飞速期。日常生活中,家长带孩子在小区玩耍、郊区出游时也可以玩类似亲子游戏。家长还可以试试和孩子一起捡树叶,做叶拓画(用纸描出叶脉的形状)、敲拓染(把叶子、花垫在手帕下,用小锤敲,渗出的色素会将植物的形状印在手帕上)。
2 小小空气监测员
活动内容:利用中科院生态研究所的自动气象站,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温度湿度计、风速计、风向仪、颗粒物采样装置等,并亲自测量温度、湿度、风速和PM2.5。
日常操作难度:☆☆☆☆
家长指南:在这一环节中,北京教学植物园的老师并没有局限在让孩子简单认识温度、湿度、PM2.5等概念,而是引导孩子思考哪些会导致环境污染,让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环保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露营体验
活动内容:两个家庭一组,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露营地点,完成帐篷的搭建、拆除、收纳。
日常操作难度:☆☆
家长指南:让孩子分组搭建是为了锻炼他们的协作能力。在日常露营时,家长可多给孩子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告诉他们露营搭帐篷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帐篷门要背着风向,选择相对平整的地面,避开大树枝杈等。
4 DIY稻草人
活动内容:用稻草、细绳、彩布制作美丽的稻草人,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日常操作难度:☆☆
家长指南:科学教育不是灌输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在孩子们亲手制作稻草人的过程中,北京教学植物园的老师还穿插了有关“五谷杂粮”的介绍,并带领孩子们认识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农作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也可借鉴这种生动、快乐的教育方式。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