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教育周刊·师之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教育周刊·师之道

一名校长的学区化改革探索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李升华
现任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2001年从河北省调入北京市任教。从教以来,致力于语文教学一线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业绩突出。其间,兼职行政管理工作七年。2009年,调任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长,2011年起,任嘉铭分校校长。
从教以来,多次获得市级教坛新秀、市拔尖人才、行政嘉奖、优秀教师称号。

  2014年2月,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成为朝阳区教委学区化改革第一批试点校,兼并安贞学区三所学校,成为新嘉铭分校,李升华担任新嘉铭学校校长。

  被合并的三所学校是原安慧北里中学、安慧北里小学和安慧北里二小,9月1日开学时,这些学校周边居民的孩子“就近入学”成为朝阳区优质学校——陈经纶中学的学生。

  李升华参与和见证了学校的合并,她告诉记者,学校合并不仅是简单的校名变更,更多的是优质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的辐射和迁移,实现教育公平由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的迈进,让百姓真正获益。

  在细节中彰显品质

  学校合并后,李升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其他三所学校的团队融入到陈经纶这个大家庭里,实现管理和教学的融通。

  今年2月23日,原安慧北里三所学校的党员老师第一批来到陈经纶嘉铭分校开展党员活动,第一次与陈经纶中学的老师一起开展活动,原安慧北里的老师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为了缓解这些老师的压力,开会前,李升华特地嘱咐工作人员,把会议室布置得温馨、和谐,把会议室好的位置留给他们,屏幕上显示有欢迎的标语,本校老师要对分校老师热情打招呼并给予热烈欢迎。

  据说那天的会议很融洽。会后,原安慧北里的老师说,通过一次活动就能感觉到嘉铭分校的管理是非常到位的,每个细节都让他们深受感染。“关注细节,在细节中融入标准,在细节中彰显品质。学校好的风气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打造出来的。”李升华说。

  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

  经过几次对原安慧北里老师的培训后,李升华发现部分老师存在“对外在新鲜事物、教学新理念没有太大兴趣”等问题,这在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是很少的。

  在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全体教师认可并追随着学校发展规划,他们知道自我素养和认识的提升,以及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自我存在的必须,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如果自身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会被淘汰。

  “教师头脑中往往存在一种原认知: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应该可以胜任本职工作。缺乏职业危机感和发展使命感,没有意识到只有教师改变了,才能促进学生与时俱进的改变,才能使教育具有幸福的魅力。”

  李升华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很难,需要有让人心灵触动的东西。2014年中考,陈经纶嘉铭分校平均分528.6分,530分以上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66%,优秀率96%,位居全市前列。如果没有学校管理方式的独到之处,没有学校教学方式的显著特色,是取得不了这样的成绩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便没有生命。

  对老师进行分层级培训

  之后,李升华依托陈经纶中学的培训体系开始实施分层级培训,让安慧北里的老师们走进嘉铭分校感受学校课堂教学方式与课程建设的特色。“由陌生到接触,到认识,到了解,在这样慢慢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让安慧北里的老师、学生们感受到示范校的特色、内涵和魅力。”

  原安慧北里一小是一所住宿制学校,合并前这所学校的管理也是非常到位的。合并后,学校的校长听了几次嘉铭分校的校本培训,看到嘉铭分校优异的成绩后说,“我们还有提升的工作要做。嘉铭分校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于会教国家课程,而是把国家课程教活了。”二位校长达成共识,今后两所小学负责教育的干部一定要有一个长期合作的关系,形成对老师定期、定点培训的工作机制,使两个学校能互通互融。

  实行“优化课堂”教学改革

  近日,两名从嘉铭分校毕业后考入北大光华学院的学生回校与师生进行了交流。

  李升华告诉记者,其中一名学生这样分享自己在嘉铭分校的收获,她说:“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为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平台。上了大学后大家共同认可的‘学者-学府式’学习方式,我在嘉铭分校提前感受到了。”

  这名学生所说的“学者-学府式”学习方式,是源于2011年的嘉铭分校九年四段“优化课堂”教学改革。

  这种改革后来朝阳区进行了展示,其中的嘉铭“优化课堂”特别关注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并把它作为优化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加大了学生自主探究、同伴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李升华说,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实现了让学生在校园中学得更轻松、更快乐、更幸福。

  ■ 校长说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嘉铭分校教学的主要特色是把国家课程用活了,是怎么做的?

  李升华:嘉铭分校的办学是九年四段学段贯通模式。2003年,学校刚成立的时候,陈经纶中学的张德庆校长就把九个年级按照科学的理论划分为四个学段。1、2年级是第一学段;3、4、5年级是第二学段;6、7年级是第三学段;8、9年级是第四学段。这是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以及孩子们思维活动的规律进行划分的。从建校开始,学校进行九年四段办学的不断探究和实践、完善,有效解决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过渡的不适应。

  新京报:这种模式对学生成长有什么好处?

  李升华:我们一直在努力践行“办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发展就是成功的。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教育?我觉得首先是孩子们在校园里感觉是快乐、幸福和有收获的,然后才是教育适合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全面发展。其实,从教育的社会效益来说,应该首先把孩子们培养为“被社会接纳、为社会认可”的社会人,所以要引导学生“先立德后立志,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我们要求来到嘉铭分校的每一个学生要先做谦谦儒雅的君子,再做满腹经纶的学子。

  新京报:今年学校重新组合后,其他三所学校未来的教学模式是否也采用这种九年四段方法?

  李升华:合并后,原嘉铭分校成为新嘉铭的东校区,合并的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组成了九年一贯制住宿学校,它们属于新嘉铭的西校区。为了让西校区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嘉铭分校的管理模式和课程都逐渐渗透到西校区。而九年四段这种模式,目前我们只对西校区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进行了学段设置和课程设计的解读,这项工作要推进,需要先改变老师的认识,进行学段划分和课程实施的铺垫,相信用不了一两年的时间,也会在西校区推广。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