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新高尔夫特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6:新高尔夫特刊·主题

汇丰十年 中国高尔夫十年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王立伟,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高尔夫协会副主席
柯思乐(Grant Slack),IMG全球高级副总裁
本·高文(Ben Cowen),欧巡赛国际政策副总监
2005年,泰格·伍兹来中国参加第一届汇丰冠军赛,吸引了2万多观众到场观赛。
2006年,梁容银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泰格·伍兹,为汇丰冠军赛献上了来自亚洲球手的激情和自我肯定。
2005年,泰格·伍兹(左三)出席了第一届汇丰冠军赛的新闻发布会。

  2005年6月汇丰银行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奖金额为500万美元的汇丰冠军赛将于10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举行,泰格·伍兹将前来参战。一项对中国高尔夫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男子职业赛事就此诞生。

  今年的比赛将是汇丰冠军赛诞生之后的第10届比赛,10年之间汇丰冠军赛也经历了长足发展,成为亚洲最顶尖的男子职业赛事。

  2009年汇丰冠军赛正式升级为世锦赛,成为唯一一个在美国以外举办的高尔夫世锦赛赛事。伴随着比赛的升级,赛事的总奖金也从500万美元增加至700万美元。

  2013年,汇丰冠军赛被纳入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联邦杯赛程,奖金将计入美巡赛正式奖金榜,并具有联邦杯完全积分。赛事的总奖金额由700万美元上涨至850万美元,与其他3场世界高尔夫锦标赛看齐。

  除了赛事和奖金的升级外,汇丰冠军赛的观众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05年有泰格·伍兹坐镇的第一届比赛吸引了2万名观众到场观赛,2009年升级到世锦赛之后,汇丰冠军赛的入场观众人数已经增长到了3万多人。汇丰冠军赛与F1世界锦标赛、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等顶级赛事一起成为上海的体育名片。

  十年时间,汇丰冠军赛从最初花重金邀请大牌参赛,发展成为现在拥有世锦赛头衔的高水平、高奖金的顶级职业赛事。

  除此之外,汇丰冠军赛的发展也为中国男子职业球员的培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前几届的汇丰冠军赛,除了张连伟在2005年表现出色,打出低于标准杆5杆的成绩外,其他几届比赛中国球员的成绩均在高于标准杆5杆以上的水平,跟冠军球员动辄低于标准杆10杆、20杆的成绩相去甚远。

  近些年的历练,中国选手梁文冲、张新军等人已经能打出-10甚至更低的杆数,排在较高的名次。就像梁文冲所说:“汇丰让我们看到自己与顶尖高手的差距,也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中国高尔夫协会秘书长张小宁说:“过去十年,中国高尔夫运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场赛事是我们发展的最好例证。”

  ▶中高协

  中国现在赛事体系更加完善

  受访者:王立伟,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高尔夫协会副主席

  新京报:当初中高协批准汇丰冠军赛创办的出发点是什么?

  王立伟:当时高尔夫竞赛体系正处于建设中,我们已经建立了国内的男子职业巡回赛,还有一些二三十万美元奖金的比赛,加之拥有了100多万美元的欧巡赛事——沃尔沃中国公开赛,我们需要一个更高水平、更高奖金的赛事来引领,完善赛事体系。我们在与汇丰、IMG经过长达两年的会谈、准备之后迎来了汇丰冠军赛的开办。

  新京报:你认为汇丰冠军赛的诞生对中国高尔夫产生了何种促进作用?

  王立伟:首先就高尔夫运动在国内的推广来说,汇丰这样高水平的比赛让人们在观赛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了解这项运动;其次,我们的球员也快速提升了竞技水平。裁判员通过在汇丰冠军赛上的学习,慢慢有资格被送去国外执法大满贯比赛。我们也通过举办比赛学习了很多竞赛、管理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汇丰冠军赛的合作,我们与汇丰银行达成了培养青少年选手的共识,才有了汇丰明日之星计划,以及汇丰青少年冠军赛和汇丰夏令营这样的活动,为中国高尔夫培养了很多后备人才。

  新京报:中国球员为何能获得6个汇丰冠军赛的参赛外卡?

  王立伟:汇丰冠军赛的等级和水平不断提升,而中国球员的外卡名额一直不少,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在汇丰赛纳入联邦杯赛程之后,原定给中国球员的名额只有2人,但通过中高协的不断争取,最终增加到了6个名额。这是因为世界各大巡回赛组织,尤其是美巡赛对中国高尔夫发展的认可和重视。另外,中国球员本身越来越有竞争力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新京报:10年间,中国高尔夫赛事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立伟:希望赛和业巡赛的逐渐成熟,加上中国女子职业巡回赛,男子职业巡回赛以及汇丰冠军赛、BMW大师赛等高水平赛事的发展,中国高尔夫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竞赛体系。

  就青少年的培养来说,汇丰、中信等青少年比赛的发展状况也较为乐观,接下来的计划可能就是建立一些区域性的青少年比赛,尽量避免青少年选手参加比赛的舟车劳顿。

  新京报:汇丰冠军赛每年众星云集,其最大魅力是什么?

  王立伟:我觉得汇丰的最大魅力是汇丰银行对赛事的持续投入,使赛事不断进步,吸引更多的优秀球员前来参赛。

  新京报:中高协在汇丰冠军赛这些年的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王立伟:我觉得我们扮演着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汇丰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多参与决策性工作并寻求政策支持,通过与美巡、欧巡以及各大巡回赛的谈判,与赞助商、IMG之间的合作,促进汇丰冠军赛的发展。汇丰冠军赛的成功也离不开各大巡回赛、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体育局的支持。

  ▶IMG

  在中国办赛是全新尝试

  受访者:柯思乐(Grant Slack),IMG全球高级副总裁

  新京报:当初IMG是如何促成汇丰冠军赛的创办的?

  柯思乐:启动汇丰冠军赛计划时,我们在中国已经开设了办公室,这让我们工作方便了很多。我们一直认为,亚洲有能力办一场大满贯规格的高尔夫赛事,而中国无疑是最佳地点。

  新京报:为何考虑在中国创办这样高水平的高尔夫赛事?

  柯思乐:当我们在筹备2005年赛事时,我们想扩大自己在中国的业务。中国高尔夫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当汇丰银行表达了想在中国赞助一场高尔夫赛事时,生米就煮成了熟饭。

  新京报:在中国举办一场国际性的高尔夫比赛,与国外相比有哪些区别?

  柯思乐:欧洲和美国举办这种赛事次数很多,经验丰富,因此在欧美办比赛会少了一些激动和热情,而在中国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新京报:赛事举办之初为何能吸引伍兹多次参赛?

  柯思乐:伍兹是一名国际性的球手,他喜欢到世界各地比赛。他也非常支持我们在中国办一场如此高水平的比赛,因此2005年他就参赛了。

  新京报:作为赛事运作机构,每次赛事成功举办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柯思乐:要举办一场世界级的赛事,有太多细节需要整合在一起——参赛球员、赞助商嘉宾和媒体都是比赛的一部分,这是巨大的工程,一旦各就各位,呈现给世界的就是一场盛宴。

  新京报:汇丰冠军赛从创办到现在经历过的最重大的历史时刻是什么?

  柯思乐:要想选出一个真的很难。梁容银在2006年打败伍兹,代表了亚洲高尔夫也可以挑战世界第一,后来他赢得2009年PGA锦标赛冠军,成为亚洲首位大满贯冠军得主。也许正是在汇丰冠军赛上的胜利,给了他自信让他完成这一点。

  新京报:听说汇丰刚创立的时候获得美巡赛认可的难度较大,从而选择与欧巡合作,后来为何又能获得美巡赛的认可?

  柯思乐:2005年,欧巡赛在亚洲已经有了香港公开赛这样的赛事,而美巡赛当时在亚洲还没有比赛。欧巡赛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很高兴能携手让比赛成为现实。美巡赛显然是看到了汇丰冠军赛的快速发展,看到它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后来得到了美巡赛的联合认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新京报:为何选择佘山作为比赛的场地?

  柯思乐:要举办一场世界级的赛事,肯定需要一座世界级的球场——佘山无疑具备了举办世界级赛事的一切条件。事实上,无论是球场的设计,还是场地状况每年都得到了世界上最出色球员的称赞。

  ▶欧巡赛

  汇丰冠军赛的地位越来越高

  受访者:本·高文(Ben Cowen),欧巡赛国际政策副总监

  新京报:2009年,汇丰冠军赛为何能升级为世锦赛?

  高文:当汇丰冠军赛告诉我们,他们想升级为世界高尔夫锦标赛之后,我们跟IMG和美巡赛一起合作帮助汇丰冠军赛达到世界高尔夫锦标赛的标准。

  新京报:汇丰冠军赛如今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高文:首先,世锦赛汇丰冠军赛提供的赛事奖金是目前亚洲高尔夫赛事中最高的。其次,作为高尔夫世锦赛中的一站,汇丰冠军赛在高尔夫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吸引着全球的顶尖高手们前来参战。第三,汇丰除了赞助汇丰冠军赛之外还为中国高尔夫的基础水平的提高做了很多赞助。

  新京报:汇丰冠军赛由世界六大巡回赛联合认证,那么欧巡赛的具体职责是什么?

  高文:每一个巡回赛组织都在汇丰冠军赛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是因为汇丰冠军赛和欧巡赛的长期合作关系,我们在赛事中扮演着竞赛主导者的角色。

  新京报:赛事举办之初与目前相比,汇丰冠军赛在欧巡赛的地位是否有变化?

  高文:显然汇丰冠军赛在欧巡赛中的地位在不断升高,尤其是从2013赛季开始,汇丰冠军赛成为了欧巡赛年终总决赛的一站,因为最后几场比赛是选手们争取积分参加DP世界巡回锦标赛最后的机会。

  新京报:汇丰冠军赛十年间,哪个瞬间最令你难忘?

  高文:汇丰冠军赛的历史上拥有着太多难忘时刻,如果让我选一个的话,我会选择小莫里纳利和李·维斯特伍德在2010年对决的那次。决赛轮中,只有这两个人处在争冠集团中,他们领先第3名球员有9杆之多,并且两人都在自己的最佳状态。李·维斯特伍德在18洞上的老鹰推给了莫里纳利很大压力,但是并没能阻止他获得胜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