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文化新闻·艺术家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文化新闻·艺术家

艺术家17米巨幅山水画进驻人民大会堂,接受新京报采访谈创作故事

万鼎 大秦岭“走进”大会堂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万鼎的作品《看山还看祖国山》长17米,是受邀为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所创作的。
万鼎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教授,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1973年师承于著名山水画家何海霞先生。1987年就读西安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多次举办画展、出版个人画集。今年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画《看山还看祖国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一直以丹青名义“守护”大秦岭的万鼎此次带其巨幅山水画进驻了人民大会堂。近日,万鼎受邀为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创作的巨幅山水画《看山还看祖国山》在人民大会堂完成了交接。昨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万鼎透露了创作的始末。万鼎说,这幅17米的巨作运用了中国绘画观念与现代材料结合,虽然其主要受师门传授的影响,但对于运用新材料却并不排斥,“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一定要有度,既不能丢弃传统文化,也不能闭关自守。我希望在创作中,将新的技术、新的能量与民族文化交融,而不失民族文化的根本。”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入秦岭深处,成秦岭守望者

  万鼎从小爱画画,父亲看其在这方面非常用心,便在万鼎17岁时带他到何海霞家。在那儿,万鼎第一次见到了国画,“一见到水墨画,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18岁时便正式拜何海霞为师。如今回忆起这段师生情,万鼎说自己受益最大的是最细微的内容,“学画过程中,何先生教导我,一棵小树画好了就很能说明问题。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我在教育学生时也在说这句。”

  如今的画坛一提起万鼎便将其与大秦岭山水相连。万鼎告诉记者,选择大秦岭为创作母题或许是种命中注定。

  由于地域原因,身在西安的万鼎画山水画时最容易想到的便是进秦岭写生。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万鼎到了秦岭深处——一个建于道光28年的老县城,“在那里有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感觉,我就想在这里长期画画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为了完成这样的心愿,万鼎在此处建立了艺术基地,一待就是十多年。日日以秦岭为伴,以山川河流雨雪为伴,对自然的感悟自然很深,“作为一个画家,我并没有确定自己非画秦岭不可,但长期生活后自己越来越爱上了秦岭,为此表现秦岭的画作也越来越多。事实上,大部分艺术家都这样,以生活中最了解的、最有感悟的来表达情怀。”

  与大秦岭日日相伴之下,万鼎与大秦岭的关系变成了相互呵护,他成了大秦岭的守望者。“我希望通过描写大秦岭唤起民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创作17米长青山绿水画

  如今,万鼎从秦岭深处“走进”大会堂。昨日记者来到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万鼎17米长的《看山还看祖国山》画作正悬挂其中。以日出东方起笔,继而大气磅礴的山川河流扑面而来,其间也点缀着种种人文景观。山水之实后,万鼎画作中却以虚结尾,汉江之水与天空、与云气融为一体,将观者带入更为广阔和悠远的审美想象。虽有着大秦岭霞光万丈的瞬间、烟雨朦胧的风情和顶天立地的气势,但却是祖国美好河山的缩影。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万鼎回忆由于二楼东大厅进行多功能厅改造,设计师从总体出发希望有中国文化味比较浓的作品陈列,“为了更加符合里面的建筑风格,希望是青绿山水画。于是便在全国进行选拔,我也是候选人之一。”

  最后,万鼎于今年5月受到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之邀,“设计师看了以后觉得我的画作从大气势和风格上都比较适合大会堂的厅堂绘画吧。”

  虽然被邀创作青绿山水画,但画什么,怎么画却成为万鼎需要考虑的问题,“我是陕西画家,以画大秦岭为主,不少人称我为秦岭守望者。但大秦岭只是我创作这幅山水画的载体,整个气韵还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此我将这幅画作定为《看山还看祖国山》,而不突出秦岭这个词。”

  ■ 创作故事

  丙烯结合墨效果有意思

  虽然是典型的青绿山水画,不过万鼎在创作《看山还看祖国山》画作时,却是将中国绘画的观念与现代材料结合。该画作创作便是采用了油画布和丙烯材料。

  万鼎告诉记者,作为厅堂画如果采用传统宣纸的话,装裱会是个问题,于是自己在创作时便将中国绘画的观念与现代材料结合。

  万鼎说,自己从何老那学传统书画,自然会受到传统的束缚。然而在美院学习时也接触到各类新鲜事物、各种门类的艺术、新国画的碰撞。虽然其在创作中没有那样去做,“但不得不承认你的思想会受到激烈的碰撞。”万鼎虽深受师门传授影响,但其对新材料的运用一点都不排斥。创作中,他会进行大胆尝试,借助很多现代材料。“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和揣摩,我觉得丙烯材料的可用性、表达性更强。而丙烯和墨的结合也会出现很多更有意思的效果。”

  当然这样一幅巨作在创作时会面临泼彩乱流的情况,为此万鼎并不是像往常那样立起来创作,而是做了一个桌面将画布支起来,“这样泼彩时就不会乱流。泼彩有很多偶然性,色彩与色彩的碰撞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艺术家如何控制住这种偶发的效果,将其利用,是创作中的一大挑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