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千场演出亮相第二届乌镇戏剧节,总执行接受新京报专访谈戏剧节背后的故事
| ||
|
10月31日,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启幕,连续11天里将上演大大小小各类演出逾千场。戏剧节期间的乌镇,每天都是节日的海洋,也像一场梦,不分昼夜地做着。在乌镇戏剧节总执行、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瑜看来,乌镇做戏剧节的初衷就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今年,节目规模和质量都在继续升级,正如同首届乌镇戏剧节荣誉主席罗伯特·布鲁斯汀所说:“乌镇的视野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戏剧事件,像阿维尼翁或爱丁堡。照首届所交出的成绩,几乎可以肯定会达成这个目标”。
为何办?
有了戏剧节,不止住一晚
新京报:在举办戏剧节之前,乌镇已是一个热门景区,做戏剧节的诉求是什么?
陈瑜:旅游和戏剧节说有关联也有关联,说没关联也没关联。如果真想着要赚钱,这事没法做,但做了的话又必然跟旅游有关联。原来一个顾客,来了就住一晚上,现在一待就是六七天,每天晚上看戏,白天可以听讲座,参与工作坊。有了戏剧节之后,走在景区里的感受都不一样。
新京报:做戏剧节有没有在非旺季增加人气的考虑?
陈瑜:乌镇还真没有明显的淡季、旺季。其实5月(第一届戏剧节在5月举办)、11月都是乌镇非常好的季节。第一届戏剧节是在5月,因为最早是打算在前一年的10月举办的,未来都会固定在10月、11月来办。
如何办?
戏剧节就是一桌菜,讲究搭配
新京报:乌镇戏剧节虽然年轻,但起点很高。比如戏剧节贯穿了策展的概念,这在国内还是比较少的。
陈瑜:对,这就是我们的艺术总监赖声川老师说的,做戏剧节要有一个逻辑。他经常讲,戏剧节就是一桌子菜,你要考虑到哪个是大菜,哪个是小菜,要考虑不同的观众群体,怎么去搭配,但艺术的品质要是好的。
新京报:西栅景区里的很多设计都有天然的舞台感。
陈瑜:对,整个西栅都是陈向宏总裁(同时是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戏剧节主席)设计的,他从规划图开始画,小到每个房间的朝向、布局都是他的手笔。他的理念就是以旧修旧,在老街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改建。
■ 未来目标
与国外戏剧节合作
新京报:去年戏剧节的票房如何?
陈瑜:去年票房很可怜,也就是三百万,这还没有刨除门票。去年戏剧节的上座率大概平均在80%,第一届我们也缺乏经验。今年我们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在媒体上,还有我们自己的微信微博跟观众推介这些剧目。因为我们初期就没有考虑票房,所以每一年每一年,戏剧节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就行了。
新京报:有这么多的剧场资源,在戏剧节以外的时间,怎么去利用?
陈瑜:我们已经开始做一些“孵化”项目。我去了爱丁堡、阿维尼翁戏剧节,很多艺术家和机构也都愿意跟我们合作。未来也可以跟这些戏剧节合作,比如我们这边好的艺术家可以去爱丁堡孵化,他们的艺术家也带来乌镇“孵化”。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