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2014健康盘点·行业纵深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2014健康盘点·行业纵深

社会办医,能否盘活医改?(1)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已进入第五个年头。进入医改“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艰难,甚至理不清方向;关于“公益性”与“市场化”,“补供方”还是“补需方”的争论,也已沉寂多时;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地方新政频出,社会资本与优质医疗资源从实体医疗机构到移动互联网的多元结合。再庞大的需求,遇上日益丰富的供给方,市场变革亦在所难免。这一次,公立医院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行政化”垄断能否被打破,决定着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的新医改,能否从方案争议和外围修缮,逆转为“触动本质”的攻坚战。

  医改时间轴

  2009年以后

  虽然新医改方案强调“保基本”、“公益性”,但同时,鼓励社会办医的新政出台步伐,亦明显加快。

  2010年12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通知》(简称“58号文”),不仅强调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还首次宣布放开“独资”试点,简化并规范外资办医的审批程序,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立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一级。

  2012年8月30日

  经过三年酝酿,以北京市政府名义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被行业誉为鼓励社会办医的“京18条”),提出进一步开放首都医疗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在郊区新城、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

  2014年以来

  响应市场需求和医生要变“社会人”呼声,多省、市卫生行政部门陆续推出的医生多点执业新政,让优质医疗资源从公立医院流向社会资本办医,搭路建桥。

  从办医院到建平台

  10月底11月初,连续两周的时间里,两家在本世纪初即开始筹建、合计床位数超过2800张的大型医院——清华长庚医院和北大国际医院,先后通过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现场审核。

  通过审核,意味着两家医院,均可以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开诊迎客。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分别位于亚洲最大居民社区——天通苑与回龙观的两大品牌医院,将为寻医看病,带来便捷的新选择;对于北京的医疗产业格局,两大医院,则犹如两颗深水炸弹,突破重重藩篱锁固,虽经多年琢磨,仍有机会引爆。

  谈起十余年的过往,北大国际医院院长王杉仍掩不住思潮澎湃:北京大学“不找财政投资”的社会办医尝试,台湾长庚集团当年进京欲改变办医模式的雄心,以及之后“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政策缺失之惑,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的筹资困境……如今,清华长庚医院,已从台湾长庚集团直接举办,转为捐赠、协助清华大学举办的公立医院;而北大国际医院,在坚持社会办医的道路上,也为吸引优秀医生进驻,努力谋求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特有的“编制”。虽仍有妥协于现实的“转弯”,但政策和市场变革显然已被撬动。

  在北大国际医院和清华长庚医院曲折筹建的这些年,中央、地方都陆续出台大大小小的改革政策,直接或间接降低了社会资本办医的门槛。

  11月初,北大国际医院开诊前的最后筹备阶段,王杉最挂心的,就是各个专科医疗团队的组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能否有效融合。“北大国际医院希望搭建一个优质医疗资源聚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无论你是在职还是退休,国内还是国外,也不介意你是专职还是兼职,前提只有一个,你的团队足够优秀,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和舒心的医疗服务。”顶着“北大”和社会办医“领跑者”两块金字招牌,王杉踌躇满志,也坦言压力巨大。

  推开社会办医政策的“玻璃门”

  在改革中,每一项新政的出台,都充满争论和博弈。而政策的落实,是更大的挑战。随着社会办医新政的不断出台,称这些政策是“玻璃门”、“弹簧门”的抱怨,也如影随形。在微博上拥有284万粉丝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从协和医院辞职后曾致力于开办一家扎根于社区的全科诊所。

  但除了HOLD不住一间200平米的诊所一年六七十万元的房租,于莺还通过媒体申诉,“实际审批中,卫生主管部门更愿意批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

  “鼓励医生开私人诊所,疏解优质医疗资源”的新政,一度被舆论解读为“纸上谈兵”。

  与于莺相比,更多民资医院,在开办前后,遇到的主要困难,还不是资金和规模问题,而是繁杂的审批程序,部门之间对政策掌握不一致,医保申请难,缺乏职称晋升通道难以招揽优秀医护人员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2010年,鼓励社会办医的国务院58号文出台不久,《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在台北签署。一家民营连锁医院的董事长杨文秀看准机遇,出资筹建北京首家京台合作医院。但赴台聘请专家时,杨文秀遇阻。现任北京宝岛妇产医院院长余坚忍,初接到杨文秀的邀请,上网查询了一番,小心翼翼地回复,“大陆的民营医院,名声不好哎……”

  退休后的余坚忍和其他几位台湾专家,在多番考察后,终于加入北京宝岛妇产医院。可新问题接踵而来。虽然国家明确鼓励社会资本与外资、港澳台资合资合作办医院,但台湾医师来京执业,当时仍没有配套的对接政策。专家们重新考取北京的医师执业资格证,让医院的筹建时间,又拖延几个月。

  (下转B04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