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对话中国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224:对话中国
上一篇

马建华

既坐车又拿钱最可怕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马建华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处调研员,杭州车改方案的设计者。

  新京报:杭州车改的情况怎样?

  马建华:2003年,杭州的车改从村镇街道开始逐级向上,直到今年初全市车改全面完成。现在广大公务员,包括很多领导都适应了没有公车,上下班、日常公务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工作地点远近优化配置多种交通工具,大家距离单位近一点骑车,或走路上下班,出去开会骑个公共自行车习以为常。

  中央车改指导意见允许车改单位保留一部分特殊公务,弹性太大,“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很容易被地方钻空子,日常用车难以监管,最终将走到“既坐车又拿钱”的“双轨制”道路上去,这是车改最忌讳、最可怕的结果。

  新京报:用车补贴的标准怎么更合理?

  马建华: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其他已车改的10个地区,车贴体系都是实职、虚职分开的,实职高于虚职。此外,车贴标准向基层倾斜,乡镇高于县区,县区高于市级,淡化职务职级因素。

  新京报:你认为地方车贴标准应该比中央高,还是低?

  马建华:地方补贴应比中央要高,车贴不能仅以够不够用衡量,也不能简单认为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就合理,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这必须要考虑中央和地方、官和吏、城市和农村、实职和虚职、有车和无车的差异。地方车贴标准还要充分考虑中央和地方在公务种类、公务区域、出行频率以及可供选择的公务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差异,不能认为中央机关的职务级别高,车贴就要比地方高。

  新京报:有声音认为车改的目标不够清晰,你怎么看?

  马建华:最低目标须服从最高目标。公车改革的最高目标,是建立新型公务用车制度从实物保障转向货币补贴。最低目标,是减少财政支出,杜绝不正之风。目前看,最低目标容易实现,但“双轨制”留下了许多钻空子的机会。只有“单轨制”才是彻底的改革。

  新京报: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后,组建公车服务中心,或向社会租车解决公务用车会不会遇到问题?

  马建华:问题肯定有,但取消是不行的。公车服务中心承担着车改后公务交通运行的很大一部分职能,社会上车辆服务机构现在还无法达到公车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但是要保证其有效运行,公车服务配套、驾驶员素质仍要提高,招聘来的驾驶员如果连路都不认识,耽误时间不说,主要是影响工作。

  新京报首席记者 王姝 记者 郭永芳

  车改搞这么多年,一直不太满意,但今年中央的车改意见出台后,发现杭州大多领导都喜欢杭州的车改方案,他们慢慢适应了没有公车的工作与生活,自己觉得还是很欣慰的。

  ——马建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