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5年之前的房地产市场充其量是方兴未艾,在这之后才算走到中国经济的舞台中央,大戏开唱。从2005年到2007年,这一段时间之内,新闻不断、名人辈出,政府、开发商、投资客、炒房团、购房者轮番登场抢占头条……买房的炒房的,演戏的看戏的,全民狂欢,不亦乐乎。
泡沫始现 政策横出
过去人们见面常用的问候语是“吃饭了吗?”,而在2005年,几乎要被“买房了吗?”所替代;如同早些年人们对于投资股票的狂热,投资买房的吸引力似乎更让人欲罢不能。
一组官方数据,直接明了地说明了购房人是如何“众人拾柴”将房价这把火彻底燃烧的。2004年1季度,北京市住宅销售均价为5826元/平米;而到2005年末商品房均价达到6725元/平米,比前一年上涨1083元,上涨幅度达到19.2%。
啤酒不能没有泡沫,但楼市却经不起太多泡沫。在这一年,政府的宏观调控开始向楼市集中火力。从2005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到紧跟着七部委联合出台稳定房价的“新政”,先后数十条关于严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横空出世,显示了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决心和力度。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当年的楼市恐怕很难找出几个赢家,一贯自信满满的地产大佬潘石屹,在年终总结公司业绩时也直言不讳地表示:2005年SOHO公司并没能完成其预期的业绩目标,不过在地产界集体遭遇寒冬的环境下,他个人表示对这样的结果还算是满意。
越调越涨的怪圈
根据资料记载,2005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5年“将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然而政府的调控举措却遭到部分学者质疑。有一种声音认为,宏观调控控制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会导致房地产供给变少,进一步助长房价上涨。这个观点在后来的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都得到了印证。
2006年,建设部等多部门出台了调控措施,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90/70”政策。“90/70”政策是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一次,没有打太极般的优雅,作为最直白的手段之一绝对应该被载入史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照了“夹心层”的需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抑制房价上涨。
2007年9月27日,央行再度重拳出击,规定购买二套房必须首付五成以上,利率上浮1.1倍。当年12月,领军企业万科董事长王石公开表示“楼市拐点已经出现”,与此同时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扛起降价大旗。楼市风向开始逆转,终于在2007年年末,房价现出了阶段性调整的端倪。
大学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至今的张婷婷(化名)向记者表示,她对政府的调控政策颇为失望。2003年她的月收入是3500元,当年北京二环和三环之间的房价多在6000元/平方米左右,以她的收入来看,一年的收入能买上7平方米,换句话说,还能买个卫生间。但是凭借对于政府调控的信心,她一直没有出手买房。多年过去了,虽然收入一路增加,但相比房价上涨的速度实在微不足道,在楼市越调越涨的怪圈中只能更加“望房兴叹”。
需求井喷推升房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后半句话,无疑成为错失当年购房机遇的人们的共同心声:一失足成千古恨!
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峰2007年在其博客中写道:今年以来,根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四环以内多数楼盘涨幅超过40%,尤其是7月份和8月份,相比之前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已经不再有任何顾忌,以前涨价是几百几百地涨,现在每个楼盘几乎是数千数千地涨。
位于东四环朝阳公园桥东北的泛海国际,国庆节前期销售价格17000元/平方米,7天长假之后便调整价格达22000元/平方米,再后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涨至25000元/平方米,每平米单价增长了8000元,涨幅接近50%。这仅仅是2007年下半年房价跳涨的一个缩影。
“供求关系决定着房价。”包括中国住宅及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风瑞、时任中原地产华北区域总经理李文杰等业内专家,更愿意这样来描述当年看似疯狂的市场。
简单来说,是由于2004年后出现了供应明显不足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价格的飞升。“2004年北京住宅土地开发面积比2003年下降了41.5%,2005年则比2004年下降了50%,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减少直接导致住宅市场的供应不足。”顾云昌说,需求市场的大量释放,对应的却是市场供给的下降,供需缺口出现增大的势头。
而北京居民住房消费升级换代、外部需求及拆迁引发的市场需求,共同卷入了这场全民买房的时代洪流。
【典型事件】
“国八条”出台
2005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即“国八条”,共提出了八条意见稳定房价。《通知》引发各界极大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新政虽然令房价“刹了一下车”,但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房价上涨。
【典型人物】
于凌罡:
首倡合作建房
2005年初开始,于凌罡个人发起集资建房倡议,打算通过非营利集资模式,购地开发精装修板式跃层小户型住宅,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于凌罡一度获得万通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成行。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