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文娱产业转型之路·卷首语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22:文娱产业转型之路·卷首语
上一篇

改不了别人,先改变自己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刚刚看到一篇报道,一个著名编剧评价近两年来的电影市场,用了一个词:烂片当道。他担忧“中国的电影生态已经被破坏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胃口和环境已经到了非常恶劣的地步”。

  其实,和业内不少人交流,忧心忡忡是常见的表情。

  非常理解这种忧心。忧心总比井底之蛙孤芳自赏有利于行业发展。

  我们看到了一个怪相:一方面不少人觉得“烂片当道”,一方面电影票房却在突飞猛进——今年总票房有可能达到300亿(去年是217亿)。有点名气的电影人谈到将要制作的影片,动辄就是几亿几亿,平常得像菜市场上白菜萝卜的交易。难怪又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值得电影人“心花路放”。

  给一个时代下简单的定义是困难的,于是有哲人“和稀泥”地总结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这样的结论放在电影乃至整个文娱领域,还真是合适。

  特别不喜欢的是对“观众胃口”的责难。票房好,自有好的道理。所谓“众口难调”,说的其实还有一层意思:不要奢望用一个味道来调理天下千千万万个“胃口”。你爱喝咖啡,他爱吃大蒜,也偏有人乐意就着大蒜喝咖啡,关你什么事?

  于是,“观众越来越难伺候了”。在电脑特效成为电影制作主流的时代,IMAX强调真实,甚至要把摄影机绑在飞船上拍摄太空。

  不错,改变不了别人的胃口,那就修改自己的菜单。

  所以,我们看到,“转型”几乎成了时代的主旋律。故事视野极大地膨胀着人们的想象空间,拜技术所赐,“银幕英雄”们要“拯救”的,早已不限于一城一国,也不仅限于危机遍布的地球,而是在宇宙间星际穿越;电影公司开始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几乎所有的大型网站都在成立影视机构,微电影也不再是时髦品;开始重视电影的产品开发,电影本身反倒成了产品“广告”……

  作为传媒,我们也在转型。所以,今年新京报创刊11周年的推广口号就是“蜕变”,蜕者,化也,所谓“蜕故孽新,生生不息”。如化蛹为蝶,如凤凰涅槃。之所以有“最好时代”、“最坏时代”的感觉,大约正是对这种蜕变过程的真实写照。

  但唯有经历了蜕的苦痛,才能迎来斑斓明天。

  新京报一直立志做中国文娱转型的倡导者、推动者、记录者和批评者。中国文娱的点滴变化,都会成为新京报文娱的关注热点。我们为进步欣喜,为挫折遗憾,为高尚点赞,为堕落批判。

  转型不易。但我们努力尝试。我们不固守“传统”,我们拥抱新媒体,我们的报道多听网民意见;我们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网民打成一片;我们的广告打通线上线下,“把广告做成话题”,引发网络的再次传播,扩大产品影响力。

  转型路长。在“各领风骚没几年”的当下,转型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长跑。谁也不敢说自己转型成功,谁也不敢中途停歇。所以,现在无法给新环境下如何转型下准确的定义。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改变别人的胃口是困难的,管不了别人,先改变自己。

  由此,我们编辑这份特刊,庆祝新京报创刊11周年,也借机展示我们的同道们在各自转型路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果,让世界都听到他们的声音。一如既往,我们愿意和所有致力于中国文娱事业发展的同道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未来的每一种美好可能。

  □新京报文娱编辑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