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在我国金融加速出海已然成行的情况下,有必要深化包括汇率机制、金融市场、以及行政职能和财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为我国金融加速出海提供更为重要的软实力支撑。
据《中国证券报》11月13日报道,为支持“一带一路”的跨区域建设,我国不仅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而且相关部门正在指导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目前,多个东盟国家表示将参与该银行筹建。
这是我国金融加速出海的节奏,自今年7月由我国牵头的金砖银行正式启动后,包括亚投行、以及正在筹建的丝路基金,我国金融的加速出海,已经形成了多点突围的态势。
毫无疑问,对于经济实力和金融影响力严重倒挂的我国而言,通过牵头成立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有效释放我国相当一部分较有质量的过剩产能,而且可以有效拓宽我国高达4万亿美元外储的投资空间,更可以直接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可谓可以起到“一石三鸟”之效。
但是,在肯定我国金融加速出海的大方向之下,结合我国当下汇率机制、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现状,我们仍有必要理性认识到,我国金融的加速出海,仅是实现上述“一石三鸟”之效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充要条件。
就汇率机制而言,众所周知,一国货币欲想真正实现国际化、一国金融欲想真正具备全球影响力,其汇率的形成机制必须市场化。基于此,在我国金融加速出海之际,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极有必要进一步市场化,当然,为了避免短期内汇率波动过大,这一市场化的过程须是渐进性的,应统筹考虑未来不同阶段的汇率波动区间、以及人民币汇率机制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方法和时间节点。
就金融市场而言,我们没有必要否认,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监管职能的有效性仍不够充分。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我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不能切实提高、金融监管不能做到切实到位,那么,其必然会对我国金融加速出海造成阻碍,因为一个缺乏金融效率和有效监管的金融市场,根本无法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一个合适的投资通道。
就实体经济现状而言,回顾任何一个历史上的金融大国,其均是建立在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实体经济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国内资本、还是国际资本,才有可能着眼于中长期的收益回报介入其中,而不是短期的“快进快出”加剧一国的金融风险。此外,如果一国实体经济不具备持续的创新性增长,也根本无法支撑起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因为一国货币国际化能否成功取决于货币汇率的坚挺度,而货币汇率的坚挺度,归根到底又取决于实体经济的景气度。
之于当下而言,在我国金融加速出海已然成行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尽快深化包括汇率机制、金融市场、以及行政职能和财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以此为我国牵头成立的多个区域性金融机构提供源动力,为我国金融加速出海提供更为重要的软实力支撑。
□杨国英(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