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社会创新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3:社会创新

都市“桃花源”记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屋顶花园绿植采用微喷技术灌溉,远远看去,如在仙境。
牛健抱着收养的流浪狗小乖,在辣椒地里享受秋后时光,身后就是他的桃花源。

  牛健一得意,会抱着流浪狗小乖,咯吱咯吱登上屋顶远眺。屋顶种植着小花小草,这让小乖兴奋,呼哧呼哧使劲闻。

  牛健,52岁,2005年起在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事阳台绿化研究,2009年创办社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他有一个梦想——让都市人过上“桃花源”般的生活。

  不是痴人说梦,今年夏天,他以自家为实验样本,率先过上“桃花源”生活——而他眼中的“桃花源”,是以低碳、环保、无污染和可持续为前提的。

  搬出“火柴盒”

  牛健的“桃花源”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泥河村一个工厂里,由六个白色铁皮集装箱模块拼接而成,造价20多万。六个集装箱包含住宅区、办公区、厨卫、生态创客空间,以及屋顶和立体种植等。今年6月19日,牛健一家三口退掉中关村月租近万元的两室一厅,搬了进去。

  种花,种草,铺石,修路……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经过两个月装修,8月16日起,桃花源初见雏形,一家人开门迎客。

  10月27日,新京报记者走进这里。桃花源掩映在两株参天大树下,屋舍外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流浪狗小乖在菜地旁围着主人跳跃,而集装箱屋子外墙被红花绿草点缀……

  小屋后面,一条走廊直通屋顶。抵达屋顶,由白苏、空心菜、苦菊、芝麻菜、荆芥、生菜等数十种蔬菜、花草组成的“屋顶花园”就在眼前。

  “桃花源”难道只是种菜栽草?10月27日,面对多位慕名参观者的疑问,牛健笑而不语。

  “低调”的环保

  进入小屋,很快,来访者发现了“与众不同”之处。

  在卫生间一侧,是四个塑料大桶,大桶被多个大大小小的管子连接。牛健称,他们一家人排的“便便”,都通过管道自动进入大桶,可发酵成沼气,也可消毒后通过气压成为农家肥直接以滴灌的形式输送到屋顶花园。“北京小区里,粪便等直接排到污水管道,无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而这里可以百分之百将粪便‘消化’掉。”

  来访者还发现,灯光打在一排绿油油的生菜上,更显鲜嫩。“这菜多新鲜,每天能收两盘,中午我们吃火锅”,牛健边摘菜边介绍,室内墙上蔬菜需灯光补充光照,而灯光来自太阳能、风能。

  走进厨房,牛健让来访者自己“寻宝”。见大家迷茫,牛健嘿嘿一笑,拿出一堆苹果核、香蕉皮等,一股脑塞进厨房入水池的下水道里。

  “这不会引起堵塞吗?”来访者吃惊,但很快发现,连接下水池管道的接口处隐藏了一台厨余粉碎机。开动粉碎机,苹果核、香蕉皮等被打成碎末,流入卫生间里的塑料大桶,成为粪便肥料系统的一部分。

  除室内环保外,屋顶花园也暗藏玄机,雨水收集系统实现废水再利用;微喷技术实现节水,蚯蚓粪便种菜养花……多个细节展示可持续的环保理念。

  初建“桃花源”

  牛健的桃花源梦并非一时兴起。

  17岁时,一本杂志对欧洲田园生活的描述吸引了他的注意。桃花源式的田园梦就此埋下种子。

  此后几十年,他的工作多与“田园”相关。2005年,他开始在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事阳台绿化研究,近十年来,在北京多个企业、学校、小区进行阳台绿化推广。

  随着社区绿化技术的深入,牛健逐渐发现,城市社区存在不少问题,“城市化的进程让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乡土生活,压力大,相互不信任,污染、浪费严重……”牛健认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针对都市小区群体,牛健近年调研发现,“居民幸福感在下滑,不少人想回归田园,但也不想离开城市。”

  能否实现一种“桃花源”式的都市田园生活?牛健陷入思索,“大家种花种草,以环保的方式接近乡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化……改善邻里关系。”

  今年初夏,几经论证,牛健行动了起来。“我不能一直停留在理论上,眼见为实嘛。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促使大家一起行动。”

  梦想与现实

  牛健的“桃花源”式家庭实验得到了高校研究者的支持。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刘新称,就建筑景观、环保等方面,他们参与了牛健可持续集装箱的设计与研究,并成为研究所的一个课题,接下来将进一步参与到该可持续实验的项目中,“建立可持续生态社区,是未来的一个方向,牛先生的实验非常有意义,大家都在关注这个探索能否落地”。

  按牛健规划,桃花源生活将分步骤实现,一期是以牛健一家进行粗放式的实验,二期选择10户人家,进行持续性生活实验,三期则以100户共建社区的模式实现真实的生活……牛健称,如果这种桃花源式的社区运行良好,将在全国复制。同时他强调,建立桃花源社区绝非破旧迎新,也可以在老旧小区实现,“只要在老旧小区软硬件做合理改造即可完成。”

  刘新称,研究所将持续参与,用实验来证明城市桃花源的可行性。

  几个月来,牛健一家的“桃花源”生活在顺义悄然开始。虽然回归了田园,但硬件设备(如铁皮集装箱等)会使房间随季节变化或冷或热;郊区环境会增加交通成本等等,但牛健一家信心满满。牛健大一的儿子清源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喜欢看窗外的田园风光,“美极了。”

  ■ “桃花源”小传

  1、主要硬件:

  采用6个标准的20英尺集装箱(6055×2435×2896mm)平层排列,6个箱的功能分工为:1个办公箱,1个生态创意制作实验多功能箱,1个厨卫垃圾沼气化处理、农业种植、绿色能源、污水处理综合生态循环示范箱、3个居住及贮存箱,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

  2、主要环保功能:

  1)收集雨水、中水处理:用于冲厕与种植。

  2)厨余与马桶排泄生产沼气,用于煮饭。沼渣、沼液用于室内外屋顶与墙壁种菜。

  3)展示太阳能发电及风能发电。

  3、远景规划:

  一期:建立可持续生活实验室,一户人的规模(已实现)。

  二期:10户人的规模,完成社会、生态、空间、生活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的实验与调整。

  三期:在二期基础上,建成100户的社区,完成以活力结社、农耕生态、交往空间、共享生活、社会企业为基础的社区可复制模式。

  采写/摄影 新京报记者 申志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