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看2015·序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看2015·序言
下一篇

平常之美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如果是进入真正的‘新常态’,那么人们每天醒来看见的天空都是‘APEC蓝’;人们看病不用都去协和医院排队,可以去私立医院;地方官员最喜欢干的事情不是晚上和资本家吃饭,招商引资,而是去养老院看望老人……”

  数日前,经济学家何帆在一个公开场合描述他的“新常态”。

  岁末年初,在新京报总结2014,并展望2015年经济走势的这份特刊里,“新常态”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普通读者常常对这样的官方概念敬而远之,事实上,“新常态”不仅是官方文本里高层确立的一个政治话语,它更是对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时段内,中国人将要面临并适应的生存、发展状态的概括。

  过去三十年,中国依靠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和人力、自然禀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增长故事”,但随着后发优势的消耗,人口红利的消失,环境可承受容量达到极限,这个高速增长的“伟大故事”势必接受减速放缓的事实,从而进入一种“平常之态”。

  中国人做好准备接纳这种“平常之态”了吗?

  《说文》解“羊大则美”。而在经济学家的解答里,这三十年伟大增长故事的奥秘是中国地方政府“GDP锦标赛”的结果,“高、大、快、上”成为这三十年经济增长的注脚。

  微观所见,在这份特刊之内,我们摘取的十数位企业精英中,依旧不乏对这份注脚的焦虑和彷徨。过去这一年,特刊采撷之外,更有不计其数的企业家——市场经济的基石——为“高、大、快、上”而失去方寸,酿成一个个悲剧故事。

  宏观上,我们看到,“高、大、快、上”依旧是地方铁腕官员的光鲜标签,与此同时,拆迁民怨纷繁,雾霾笼罩难解,环境容量崩溃,“铁、铝、泥、玻”过剩顽疾难治,经济结构失调多年无解。

  我们看到,企业对品牌、品质沉淀的浮躁,而在“高、大、快、上”的盲目扩张之路上被市场吞噬。

  这一切都是非常态的“伟大增长故事”投下的侧影。

  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中国的很多企业崩溃的悲剧是在没有储备好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之下,盲目扩张,从而被市场的黑洞吞噬。在他看来,企业家秉持均衡发展,在借贷、人力、市场可控的条件下,择“社会平均值”是最优发展策略。这,无疑是对“新常态”的一种具体化的解释。

  回到经济学家何帆的愿景,中国进入“新常态”意味着选择更均衡的经济发展结构,摒弃高投资、高污染的工业,而选择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享受每天的“APEC蓝”;意味着各行各业对资本的平等开放,让更多社会投资进入医疗行业,提供更丰富的医疗产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意味着官员不再为“GDP锦标赛”所累,把市场的还给市场,而去更好履行政治家的职责……

  这一切,无疑比“高、大、快、上”这样一个高亢的增长故事更美丽、实惠。

  在经济学家余斌的测算中,自2012年以来,连续十个季度中,中国的GDP当季增速最高值(7.9%)与最低值(7.4%)仅差0.5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波动,在下行趋势中避免了大起大落,为各类市场主体有序转型,以适应新常态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因此,他预计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均衡增长点比目前约低一个百分点,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的时间窗口在2016年前后。

  《说文解字》注,“常”指古人所穿下裙,取其“方幅”,引申为法度;规矩。

  百余年来,因为“后发”,中国一直处于一种追赶世界先进的全民焦虑状态。现在,从最高层开始接纳一种“更低速、更均衡”的“新常态”,这一方面蕴涵着中国这个经济体对长期发展的自信,另一方面意味着从“常”计议,建立规则和法度的目标。

  2015年,“十二五”规划收官,“十三五”规划即将开启,中国经济的管理者已经为迈入“新常态”铺下了一块较平稳的垫脚石,而真正为经济大潮筑上堤坝,为新的“人类伟大增长故事”续航的,则是企业、个人、消费者、生产者,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

  □新京报首席记者 杨万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