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主题

马岱姝:《树叶》献给城市里寻找归属感的人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马岱姝绘本《树叶》
《树叶》
作者:马岱姝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版
定价:50.00
马岱姝 1984年出生于成都,在英国留学生活多年,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获设计学硕士学位,目前定居在巴塞罗那。曾经为多本中、英文杂志和文学图书创作封面和插画,夺得企鹅中国公司举办的图书封面设计大赛第一名。其首部绘本作品《树叶》日前由九久读书人出版,该书的插图近日获得了第八届英国切尔滕纳姆年度插画奖。

  历时两年多,每天八九个小时的持续工作,一共近600幅的手绘铅笔画,构成了马岱姝的无字绘本《树叶》。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许多的时光她都是一个人坐在桌前,面对着纸张和画笔,一直画一直画,她承认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走在黑洞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亮光,这中间有过怀疑,有过不自信,但当《树叶》的样书摆在面前时,她确信一切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在中国,插画师依然是一个新兴职业,如果不是因为《树叶》中的作品在出版前获得了切尔滕纳姆插画奖(Cheltenham Illustration Awards),或许马岱姝只是一个作为刚刚出版自己第一本绘本的新锐插画家,并不会得到太多的公众关注度。但一本无字故事绘本的出炉,其中的辛苦历程却是要听画家本人讲述才能了解个中一二。漫长的冬天,一个城市青年在郊外见到一片发光的树叶,她把树叶带回由庞大的机械控制的城市,看似微不足道的光亮,却照亮和城市和青年的生活。这可能也是马岱姝自己生活的一种预兆,却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城市里千万普通人生活的某种印证?

  Fantagraphic出版社传奇创始人、美国《漫画杂志》总编辑嘉里·格罗斯(Gary Groth)盛赞《树叶》,“马岱姝的《树叶》敏感细腻,技巧无可挑剔,是一个反映当代人生存状况的深刻寓言,它也证明了她运用绘本这一媒介所取得的成就是多么卓越。”当无字的成人原创绘本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先来听听作为先驱者的马岱姝怎么说。

  缘起

  和父亲找小虫的儿时记忆

  新京报:看《树叶》的后记,这本书的创作念头来自你三年前在尼泊尔的旅行?

  马岱姝:那年冬天我去了一趟尼泊尔,对加德满都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座城市街道很窄很热闹,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密,但是大家又都生活得很自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成都。同时加德满都又非常贫穷,有着很多现代城市会有的问题,嘈杂、乱、资源不是很充分,到了晚上没有电,大家都点蜡烛,有人在路边生火,大家围着火吃东西。在那里我既有熟悉的感觉又有异乡感,脑子一下就出现了幻想的城市,故事就这样形成了。

  新京报:《树叶》的主人公是否有原型?

  马岱姝:并没有,在加德满都我看到很多年轻人,他们很年轻就出来闯荡,在生活里不断寻找一些东西,我特别想为这样的人画一个故事。我很小就到了国外,背井离乡寻找生活,不管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是从国家到国家,大家都想寻找归属感和意义。在这段旅行里,故事的轮廓出现了,回来之后我开始画草图和人物速写,也把旅行里一些城市的场景放到了书里面。

  新京报:比如呢?

  马岱姝:书里有很多人物是有原型的,比如在广场扫树叶的老人,他的原型其实是旅途中遇见的一个守护寺庙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开关和打扫寺庙以及摆放一些祭祀的东西,我觉得他和我书里的这个人物很像,都是坚持在做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书里树叶图书馆创始人是借鉴了一个做银器的老人,他银器做得很好,还在给国王做,但他生活得很朴素。让我想起小时候,那时候大家都很朴素,却也感觉挺快乐的。书里还有一幅图其实是我和我父亲在我小时候的合影。

  新京报:你在后记里面也提到了你的父亲。

  马岱姝:我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草地里找虫子,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蝈蝈、蜻蜓、瓢虫,那个城市灰灰的,小虫子的出现成了生活里很神奇惊讶的东西。我父亲在我十几岁时因病去世,他以前很喜欢旅行,他喜欢采集不同的树叶和标本,会带回各种各样的东西,这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其实在我创作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这本书和我父亲的联系,但是回头看,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是我自己的东西。

  环境

  在中国难做全职插画师

  新京报:你觉得目前国内插画师的生存环境怎么样?

  马岱姝:老实说会很难,首先是插画稿费的标准非常低,有的杂志会低到只有几十块一幅。行业里不断有新的年轻插画师,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需要积累作品,有的人会免费画,在国外也有一样的情况,于是形成很不好的恶性循环,大家会不把插画的价值看得很高。而且国内有些编辑会同时找几个插画师画同一个主题,大家都先画出来再定要不要,在国外即使你画得不满意,依然对方会承认你做的工作。另外国内的版权意识也不规范,国外的插画师作品,用于封面或是用于宣传时的明信片这些都有不同的收费标准,这些在国内都做不到。另外国内出版周期很长,出版后才会付费,所以靠这个生存很难。插画现在是比较新的行业,需要时间来慢慢完善。

  新京报:所以现在想要在国内做一个职业插画师还是很难的?

  马岱姝:我觉得很难,大部分人只靠这个比较困难。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很棒的杂志很支持插画师,我觉得也在逐渐变好。

  经历

  辞掉500强,转行画插画

  新京报:目前国内出版的原创无字绘本非常少,当初是怎么有这样一个契机的?

  马岱姝:我最开始是因为帮出版社画一些插图和封面,比如《风之影》、《读爱情故事的老人》,编辑就觉得画得不错,聊天的时候问我想做什么。我说我的理想就是画绘本,画自己的故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就问我有没有自己的故事,我说有好几个,他就让我画出来。

  新京报:你是从小就学画画?

  马岱姝:我小时候画国画学素描,一直到了快高中没再画。读大学在英国学的是金融,之后在一家500强的公司工作了一年。那个时候觉得特别不开心,我每天看着那些数字,我在想我的投入对这个社会有什么影响?存在感很低,想要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我觉得当时的自己和《树叶》里的这个年轻人很像,都是在做机械化的事情。所以工作一年后我决定改行,还是喜欢画画,我用半年时间创作了一些东西,很幸运去圣马丁读了硕士。

  新京报:今天回头看什么感觉?

  马岱姝:我一点也不后悔,虽然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会觉得很困难,也会怀疑自己。画《树叶》两年多遇到不少很难的时候,画画是件特别孤独的事情,一个人每天坐在桌子前八个小时,画到一半的时候我经常会问自己,有没有光亮的那一天?我最初是一边在上海交大教设计一边画,后来发现精力不够,所以辞职全心画。这本书在很多地方画过,上海、成都、西班牙,手稿越来越厚,现在锁在西班牙家中的一个木箱子里。

  新京报:接下来还是继续画绘本?

  马岱姝:我也希望可以继续做,但是有很多现实问题,能不能用这个维持生计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