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旅游周刊·专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旅游周刊·专题

海淀三山五园之约会大师——文字翩跹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畅观堂

  特邀专家檀作文,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诗人,诗评家。

  山峦与平原相连,涌泉与河淀互通,北京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于风光旖旎的西郊海淀。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合称为三山五园。成为海淀山水画卷中最为传神的点睛之笔。一园之内,汇集自然山水之美、园林艺术之美,更蕴含着文字翩跹之美。文学是语言筑成的园林,园林是土木写就的文学。从构园、造园到题园、咏园,三山五园受着诗文的滋养,翩跹文字与湖山胜景相得益彰,怎样的锦心绣口使得山水生辉,什么样的生花妙笔才能为园林增价,本期约会大师,特邀首都师范大学檀作文先生为我们讲述三山五园之文字翩跹。

  楹联 让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

  湖山林泉、水榭楼台,红莲轻舟,三山五园随处可以入画,而园林中的楹联恰如国画中的题诗书款,让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为游人别开生面,就这样楹联与风景融为一体,成为这幅皇家园林大写意中的精彩笔墨。

  香山勤政殿的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林月映宵衣,寮寀一堂师帝典,下联:松风传昼漏,农桑四野绘豳图。

  从勤政殿殿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体现中国古代的帝王对国家政策的关心,所以他对联的上联写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说林月映宵衣,中国古代讲帝王勤政,都会讲到宵衣旰食,宵衣,就是天还没亮,天上还有月亮的时候,就要起来上朝了,中国古代的皇帝大臣很辛苦,所以说林月映宵衣。下一句是寮寀一堂师帝典。这一句有一个典故,这一句前两个字“寮寀”,本来是指中国古代官员住的地方,也代指文武百官,所以寮寀指的就是官员、大臣,都来到勤政殿,大家一起商讨国家的改革。师帝典,用的是《尚书》的典故,《尚书》开篇是尧典和舜典,古代统治者常将尧舜时代作为最高的理想,而据传说,尧舜时期,文武百官人才济济。君臣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乾隆写这样一副对联,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皇帝亲贤理政图。

  勤政殿作为皇帝听政和处理日常政务之所,有一副这样的楹联,自是恰到好处。三山五园林泉幽美,云水澄鲜,更是赏景养心的好园林,因此楹联中更不乏寄情山水的佳作。“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描绘的是玉澜堂的胜景。“隔叶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则集中表达了夕佳楼的妙处。除此之外,三山五园中还有更为高妙的楹联。“霏红花径和云扫,新绿瓜畦趁雨锄”,正是这一副蕴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名联,它在风景之外独辟蹊径,直写道心。

  题名 展示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互补的精神底色

  楹联是三山五园园林风景的点睛之笔,而对每一处景色和亭台楼阁的命名,更赋予山水木石以气韵和生命。

  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内的题名,在彰显皇家身份,体现皇家政治信仰之外,皇帝本人的审美的追求、个人情怀也会深深烙印在园林之中三山五园题名中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展示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互补的精神底色。

  北京的皇家园林有一个名字用得最多,在香山寺下面有一个地方好像叫知乐濠。在北海公园有个地方叫濠濮间。在颐和园的谐趣园有个小桥叫知鱼桥。香山脚下有个见心斋,里面有一小面湖水,湖水旁边有个小亭子叫知鱼亭。其实这四个名字是一样的,虽然叫的不同,但都是一样的,都讲了一个很著名的典故,出自《庄子》。有一次,庄子和好朋友惠子到濠上,也就是有活水的水沟,看到很多鱼,庄子看到之后很开心,就说:这些鱼好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然后庄子反驳了一句: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这个地方讲到乐,另外如果往哲学层面上说,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样一些境界。所以中国诗文里,特别爱体现这样一种精神。最后落实到园林里。

  如果说香山公园的知乐濠,和颐和园的知鱼桥,暗含的是道家文化、物我两忘,逍遥自得的精神追求,那么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攒尖顶的亭子被命名为知春亭,这里又暗含怎样的文化玄机呢?

  知春亭肯定在颐和园的东边,颐和园昆明湖,一定是在东堤,如果它建在西堤、北堤,不能叫知春亭,只能建到东边才能叫知春亭。因为中国古人讲阴阳五行,讲四季跟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东边主木,在五行中属木,而且东边象征着春天,象征着万物生发,所以知春亭一定要建在东边。北京的地名叫知春的很多,知春里、知春路,但是现在如果从大北京来看这个名字就有点怪了,它在北京的西边,所以它一定是当年海淀或者更小的范围内的命名,在这个区域靠东的地方,才能叫知春亭。

  咏园诗 道出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之美

  题园之外,还有咏园,提到关于三山五园的诗歌创作,乾隆皇帝可谓独占鳌头,有关专家统计,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四万多首,其中题写清漪园的诗就多达1500多首。

  在颐和园中,有一个园中园叫谐趣园,原来叫惠山园,它是仿造无锡寄畅园建的,乾隆有一首写知鱼桥的诗《五律·题惠山园八景知鱼桥》:“屧步石桥上,轻鯈出水游,濠梁真识乐,竿线不须投。子我嗤多辩,烟波匪外求。琳池春雨足,菁藻任潜浮。”这是乾隆咏园诗中上乘之作。

  乾隆以诗人的身份,这时候已经不是一个天子了,他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他说我从这个石桥上走过,石桥贴水,下面鯈鱼游出水面,看到湖水,感受到生机,鱼也充满生机。强调了中国传统尤其是道家传统讲的“万物皆自得”,以及中国传统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境界。因为庄子和惠子在濠上观鱼有一场辩论,所以他说“子我嗤多辩”,子是你,我是我,有必要分那么清吗?一定能够要分你我、分物我,一定这是鱼、这是我,有这个必要吗?没有这个必要。

  计成在《园冶》中说: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如果说题园和咏园触目可及,是中国古典文化在皇家园林中最直接的显现,那么古典文化传统对构园和造园的影响则是潜在的,意境的相通、心灵的展露,正是文学与园林相连的津梁。

  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采访整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