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主题

蹲下来给孩子写故事

和熊亮聊绘本创作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熊亮的作品。
熊亮,中国知名原创绘本作家。创作过《京剧猫》、《南瓜和尚南瓜庙》、《小石狮》、《兔儿爷》等作品,作品获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014上海国际童书展上,一个特别亮眼的展览是一面由年轻插画师作品构成的插画墙。参加过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的人知道,在这个世界顶级专业的童书博览会上,有无数背着画板的插画师会毛遂自荐,向出版社、向经纪人推荐自己的作品。作为今年上海童书展“新事物”的这面墙就是此意。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2014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帕奇·亚当娜在上海国际童书展上说:“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孩子进行阅读,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是一种礼物,对他们今后成为社会公民也是一种礼物。但是要让儿童成为一名读者,就需要我们给他们最好的童书。”

  以绘本为例,一本优秀的儿童绘本的诞生,离不开优秀的插画师、优秀的作家,离不开众多童书创作者理念上的整体成长,更离不开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本期的主题,我们以中外两位著名的绘本作家为例,听听他们在绘本创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境遇各有什么不同。

  绘本应带孩子慢慢摸索世界

  去年,熊亮和北大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去青海进行一个关于少数民族的自然与文化故事创作,有个少数民族科研工作者告诉他:“你们汉族同胞做的绘本书我们的孩子看不懂。”熊亮问他什么看得懂,对方说了很多国外的绘本名字。“可能是我们的绘本创作还是有一些教条化的问题吧”,熊亮说,“国外的绘本我们的孩子很多也读,也爱看,实际上,并没有国外、国内、汉区、藏区这样一个区分,而是绘本中用的方式是探索世界,让孩子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应该跨越文化、年龄,任何人都能看懂,为什么它是绘本,因为它里面包含了一种平等的、普适的、最自然的叙事方式。”

  “给孩子的书不是说我们具有童心就可以创作。”熊亮最近有个很深的体会。离开上海童书展后,他去了崇明岛,在那里,蓝天白云黄叶,一派秋色宜人景象中,他印象很深的是在一个孩子一边哭一边跑过修剪得特别好的草坪。“别人可能会想,这孩子哭什么呢?但是对我是很不一样的体验。孩子是很想要跟世界发生联系的,我们不能说,孩子不要哭,我马上就会回来。我们需要给他安全感,其实大人也是寻求这个联系感,但不是通过看到的经验来建立这个联系感,孩子的阶段必须是通过他可以看到的现象,你必须一点一点和他一起走才能让他知道。”

  熊亮说孩子的阶段是没有经验的,是全新的需要去经历这个世界、感觉世界的关系,并且寻找到安全,理解这个世界的联系,绘本的方式就是这样的。“我们从小的教育都是直接被告知经验,而不是自己慢慢摸索地去了解世界的过程。其实所有的绘本都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来,慢慢带孩子去经历的思维方式,这个就是绘本的语言。”

  要学会放掉自我概念和经验

  熊亮对绘本的摸索来自自己的亲身创作,比如第一个儿童绘本《小石狮》,一只石头狮子,有三种讲故事的方式。第一种,“一个南方小镇的石头狮子,一个中年人离开故土之后的回忆。”这是大人的思维;第二种富有童心的思维怎么讲呢?“有一个美丽的小镇,有一个石狮子,它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就好像这个村庄的一切它都看在眼里,小河边有蝴蝶飞过,孩子和小石狮子对话。”熊亮说这是有童心的讲法,但不是绘本。

  绘本怎么讲呢?熊亮当时想了很久,最后决定用“大”和“小”这个行为,因为要带孩子一起经历,“我就讲‘我是小镇的石狮子。’我画了一个比房子还大的石狮子,占了半个画面。‘我是小镇的守护神‘我用了一个画面。在另一个画面是一个老人摸石狮子,石狮子像猫一样小。‘别看我比猫还小,可我的年纪比老人还大很多。’体量的大变成了时间的大,老人摸着它的时候,石狮子说‘他们都喜欢我,因为他们对我感情很深。’这是情感上的大,‘所以我在这边住了很久很久,我知道所有的人。’这就是记忆的大了。”第三种是用绘本的方式讲故事。

  “其实所有的绘本都是这个模式。”熊亮的经验是,如果要跟孩子在一起共同体验,就得放掉自我的概念和经验,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用耳朵、眼睛这些五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去理解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又并不就此而已,并不只是模拟儿童的世界,我们通过孩子跟我们一起走这条路去了解这个世界,然后通过孩子的认知方式,我们再去探索这个世界背后的东西,并且不告知答案,这就是绘本的语言,这个语言千变万化,我们可以找到无穷的方式去尝试。”

  舒列维兹《黎明》让人感动

  熊亮举了乌里·舒列维兹的著名绘本《下雪了》的例子,他认为这个故事讲了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世界的小小的冲突,也是非常经验性的表达。

  舒列维兹会写,下雪了,下了第一朵雪。孩子说,下雪了。一个男人说,没下雪。然后又下了第二朵雪,小孩说下雪了,一个女人说,没下雪。再又下了第三朵雪,孩子说,下雪了,一个带着狗的老太太说,会融化的。后来,收音机里天气预报一个播音员说,今天不下雪,电视机里也在说。“接下去作者写:雪不听收音机,也不看电视,它只是下啊下啊!然后它才讲到成人和孩子世界互相的信任——这个主题是非常严肃的。”

  舒列维兹还有一本著名的绘本叫《黎明》,是来自柳宗元的《渔翁》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熊亮说他第一次读到这个绘本非常感动,因为舒列维兹把《渔翁》变成了可感的场景,水波,从一个行为慢慢扩张,声音颜色,似乎温度也能感觉到。“这个基本模式是包含在所有绘本里面的,一旦这个跨越之后,会变得很有趣。”

  绘本在国外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欧洲、日本都是绘本强国,熊亮认为,其实绘本创作背后蕴含的是对儿童教育观的差异。“我研究过德国的绘本,其实绘本背后是对儿童的认知,也就是儿童是怎么看世界的。理解了这个之后,才真正地进入教育,不让儿童受很多苦。但我们中国教育儿童的方法还是一百年前对未成年人的方法,教他要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熊亮说,他在东京遇到过一个年纪很大的画家,对方说自己是十年之前才摸到门道。“他问我你几岁了,我说三十七岁,他说你还早呢!你会看到很多同行年纪很大了,都还在很认真地学,不断地工作。”

  B02、B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昶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