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基础教育改革支持“走班”“走校”上课(3)

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12年11月19日,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初一(9)班的学生在“破茧成蝶——改变”的主题班会上,展示他们设计实施的“梦想启航”课程体系。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上接D03版)

  ■ 对话

  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郭学军,北京市十一学校“走班制”研究人员

  新京报:十一学校全部取消行政班,用老师的名字作为标志,用意是什么?

  郭学军:现在我们提倡学习资源都在教室里边,我们设置资源教室就是让资源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在教室里办公、上课、答疑。

  新京报:走班制在十一学校实行四年了,效果如何?

  郭学军:我们一开始的指向就是让学生认识自我,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实行走班制后,个性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感觉,这样一种模式实施,学生是最舒服的,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特别高。

  新京报:实行走班制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郭学军: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跟学生沟通更多了,原来很多问题,老师一拍桌子就能决定了,但现在就要跟学生一次又一次谈话、沟通和引导。这个对老师的挑战非常大。这不仅仅是方式方法策略的问题,其实是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老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一直到现在,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调整过来。

  同时,在课程上,我们把课程进行了修改,原来使用的是国家的课程,现在我们把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糅合在一起重新编适合我们学生的教材,自己编写教材就要求老师从课堂上走出来站在课程的高度上看他教的每节课。这个对老师的专业要求是非常高的。原来老师只需要管一节课怎么设计就可以了,现在要站出来把3年的课程都提前设计好。

  新京报:走班制的课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郭学军:我们现在的课堂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下的课堂,老师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按预设的内容去讲课。我们现在实施的都是24人小班,但在这个小班里还是存在差异,我们就在探索如何实施多样化教学,例如,一堂课上有的学生自己在学,有的学生在讨论,有的是老师给学生答疑。每个类型的孩子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起点有步骤地进行学习。

  新京报:这种走班制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高考吗?

  郭学军:去年我们是第一年全面选课走班,虽然我们的课程不是为高考设计的,但是从高考的结果来说,好像也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孩子还收获了别的东西。

  ■ 专家观点

  加大学生选择权是一种趋势

  ●方中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走班制”的出现跟学校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改变有关。北京2007年进入了新一轮的国家高中课程改革,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强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预计将来力度还会加大。

  既然课程是有选择的,我们以前仅仅是行政班的方式实施起来就显得缺乏弹性。没法满足学生选课的开展。为适应这样的课程,教学方的组织方式肯定是要改变的。

  虽然目前有些学校还没有实行走班制,但是课程选择方式是存在的。总体来说,高中阶段,各个学校都开设了选修课,所以不会全校或者全班学生的课程都完全一样。当然,选择的力度和大小在不同的学校有差异。

  高中学生未来选择权加大将是一种趋势,“走班”只是一个教学组织形式,现在谈论走班制是否会在全市大面积铺开为时过早。目前有些学校取消了“行政班”,这种探索是有益的,但每个探索都要尝试在面上铺开,这本身不是改革的逻辑。

  D02-D04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杜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