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健康生活·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健康生活·特别报道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探访

从检测发现到接受治疗最多需两周(2)

2014年12月0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11月29日,三里屯3.3广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代表凯瑟琳参加本报参与主办的艾滋病预防活动。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上接D03版)

  ■ 记者观察

  向“零”艾滋迈进的基础是“零”歧视

  今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仍延续2011年以来的“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为Getting to Zero)。“零”艾滋病包括三层意思: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

  2011年,当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这一规划时,人们普遍认为,“零歧视”是三个目标中相对最容易实现的。

  四年过去,当艾滋病的检测和治疗手段,已经实现技术飞跃。通过试剂和唾液楷试棒,人们可以快速看到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代替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鸡尾酒疗法,目前最先进的药物只需要每天一粒,药物副作用也越来越小。

  然而,梳理近年来艾滋病的相关报道,歧视问题仍屡见报端。而在现实中,艾滋病感染者在就医、就学、就业,甚至服务消费和社会交往时,仍处处遭遇歧视。

  虽然,在广东等省份的法规中,已经删除了“艾滋病感染者不能当教师”等规定,但实际上,“入职体检”成为阻挡艾滋病感染者平等就业的“弹簧门”。

  当艾滋病检测从个体的健康保护手段“变异”为带有歧视性质的社会参与门槛,艾滋病感染者及其高危人群,只能更加隐匿。

  多年来,中国和许多国家/地区的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都会提到:发现并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只是“冰山一角”;艾滋病疫情上升的态势,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全球共约3500万名艾滋病感染者中仅有1290万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低覆盖率不仅导致每年数百万名感染者死于艾滋病及其机会性感染,而且艾滋病进一步传播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主任吴尊友介绍,虽然目前的抗病毒治疗手段,已经能让一个20岁“发现即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健康地活到75岁,接近于中国全人群的人均期望寿命。艾滋病已经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一种慢性疾病,但歧视,令不少艾滋病感染者及其高危人群,主动或被动被排除在病毒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的防控网络之外。

  今年7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20届全球艾滋病大会上,美国艾滋病健康基金会提出20×20目标,意为到2020年全球至少有2000万名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进而有力地遏制艾滋病进一步传播。

  而接受治疗的必要前提,是更多人能够在无歧视的社会环境下,自愿、主动接受艾滋病检测,让这种狡猾的病毒“无处可藏”。

  在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洁眼中,艾滋病防控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是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更多的社会力量,持续关注、投入的社会工作。

  目前,在北京,已探索建立由政府购买服务,由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中自发形成的防艾社会组织“从动员检测、阳性发现、心理支持到转介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促进高危人群行为改变,而艾滋病感染者可以被及时检测发现,并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抗病毒治疗。

  “今天,各界聚在一起,公开讨论艾滋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本身就是艾滋病防治和反歧视过程中的一个进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说,艾滋病这样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期盼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的健康,为了各自家庭的健康,联合起来,共抗艾滋。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 《暖阳A生活爱动力》征文选登

  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有机会我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帮助那些还深陷困扰或者绝境中的感染者,帮助他们早日走出那段灰色的时光,重新找回曾经那个积极、阳光、健康、快乐的自己!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名感染者

  我的梦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发现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是我们的工作难点,尤其是男男人群。由于社会歧视等问题,这部分人群隐蔽性强,很难接近他们开展干预工作,而志愿者的参与是目前最有效的形式。

  我有一个梦:人们不再对艾滋病人有歧视,让他们正常生活;艾滋病的治疗不再是难题,人们不再把它叫做“世纪癌症”。

  ——一名VCT门诊工作人员

  对自己负责,给他人关爱

  在我从事志愿者的工作后,我发现要想真正地控制艾滋病的发病率,最重要的还是预防。所以我不仅仅在贴吧中帮助已患病的朋友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在各大相关贴吧中发布关于预防艾滋病的帖子,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我的帖子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我的工作就没有白做。

  ——一名艾滋病志愿者

  (征文由北京卫计委疾控处和“首都红丝带”微信公众平台联合举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