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走读中国·药食同源地之象山(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走读中国·药食同源地之象山(一)

石浦鱼灯亮,东门渔人归

2014年12月0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石浦镇渔港边修补渔网的打工者,一天的酬劳是300元。现在很多当地人不再从事捕捞,特别是年轻人,开始逐渐远离大海。
石浦镇内制作鱼灯的商铺。
石浦古城街头挂满了鱼灯。
石浦镇东门渔村,一位村民从写着“浙江渔业第一村”的牌坊下经过。
东门渔村天后宫,又称“妈祖庙”。
石浦镇渔港海边晾晒的海鲜。
东门渔村一个婚宴现场,厨师为蒸好的海鲜浇上滚烫的油。
石浦古城老街已成为一处开放的景区,但仍然是原住民的生活现场。

  【编者按】

  中国传统医学中,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药食分化之后,很多食物仍兼具药物功能,既是深入百姓生活的日常食材,又因其特有的养生保健功效而为中医所采纳汲取。早在2002年2月,为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原卫生部印发了一份《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俗称“药食同源”目录。这些物品一部分在我国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各个省区;一部分则有相对集中的产地,并形成了悠久的采集或种植传统,与当地的医疗和饮食传统相融合,打上了鲜明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烙印,成为人们了解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切口,为此我们推出“药食同源地”系列报道,寻访产地,梳理流脉,考察现状。首期走进浙东主要的牡蛎产地——象山。

  浙东三门湾胡陈港和车岙港之间,蛎江的牡蛎最有名。蛎江在象山县茅洋乡,介于咸淡水涨落之间,海涂泥滩相交。浙江象山,地处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924.67公里,有656个岛礁,滩涂平展,港湾众多,浅海、岩礁、沙滩、泥滩兼具,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79.6%。象山渔业文化可以追溯到境内的塔山文化,至今已经有6000余年历史。塔山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制品的水纹、贝壳印痕以及堪称“中华第一渔钩”的青铜渔钩。今天,石浦渔港古城和东门渔村是象山海洋文化最集中的地方。

  正月十四“发财羹”

  蟹灯八足二螯。石浦镇老街上的鱼灯铺里,舒师傅正在修整“蟹脚”横行的尺度,那是用泡沫制作的模型。他心里有一把无形的尺子,一个个“蟹脚”组装起来变成张牙舞爪的蟹灯。象山当地主要产梭子蟹,蟹脚比大闸蟹更加舒展有力,“阿拉从来都不用绳子捆的,那样奇怪得很”。逢年过节时,石浦镇上到处都张挂鱼灯。

  元宵节时鱼灯最多。除了鱼灯,舒师傅关于元宵节的记忆是吃糊粒羹。农历正月十四晚餐家家做糊粒,小孩子们自带碗筷,挨家挨户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笑脸相迎,每人一瓢,据说串门越多越聪明,讨糊粒的人越多主人家越发财。所谓“糊粒”,一般是将黄豆、虾仁、牡蛎、鱼肉、蛏肉、芋艿、鸡蛋、香肠、年糕等切细煮熟后拌上薯粉,喷香扑鼻。

  元宵前后的牡蛎是最肥美的,特别是野生的牡蛎,蛎黄足足的,生吃和做汤都很鲜。但时代的味蕾已经不同,回溯过去时,舒师傅甚至觉得现在的海鲜也不如以前那么鲜了:“以前阿拉的大黄鱼小黄鱼很多呢,现在都没了,养殖的味道还是差一点。”

  海鲜为礼结姻亲

  11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八,一路上看到了很多婚礼。“中国渔业第一村”东门渔村村口有个小楼的二层算是村里的公共空间,一般的宴席都在这里举办。这天正是新娘潘瑜家的午宴。象山当地随礼比较重,一般都是一千八百元。宴席规格也很高,先是十多道冷盘。其中一盘蛎黄,现代人已经发现它的营养,而当地人也有说它是“海中伟哥”,蘸着醋和酱油吃;也有当地人更喜欢什么都不蘸,吃个原香。

  原材料丰富的糊粒羹并不是主菜,最有分量的主菜是清蒸大黄鱼和红烧鲍鱼。主厨王师傅为这次婚宴准备了三天。野生的大黄鱼已经绝迹,蒸锅里的大黄鱼都是养殖的,一百五十元一斤,一般每条都是一斤往上的分量。自古以来,象山湾一带的婚宴里必有黄鱼。订亲过程中,男方下聘时,也一定要有新鲜锃亮完整无缺的大黄鱼;送的时候必须对着女方家门,回礼时鱼头必须对着男方家门,表示一心一意,白头偕老。

  “春汛黄鱼咕咕叫,阿哥捕鱼赶早潮,捕来黄鱼红红烧,妹子吃了眯眯笑。”出锅的黄鱼光泽红润,也是讨个好彩头。下甑锅之后放在地上,王师傅烧好一锅热油,撒上姜蒜辣椒,热油浇上,香气腾挪盘旋。红烧鲍鱼的造型极好,摆盘的边上插上一个圆润的贝壳,寓意“一帆风顺”、“一生圆满”。

  鱼灯闪亮祭妈祖

  鱼灯闪亮,崇拜妈祖,感谢大海的馈赠。从2006年开始,石浦镇有了“开渔节”,鱼灯则是渔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开渔节”也可以说是恢复了传统,石浦自古就有“开洋节”。春汛里的黄鱼是一年丰收的风向标,过去东门渔民出海,去洋山捕捞黄鱼,总是选在妈祖的生日,备好三牲福礼,祭拜海神,祀享天后,还邀请宁海和新昌等地的剧团来表演“出洋戏”。洋山黄鱼汛结束后,渔船返航,也要举行妈祖赛会,邀请剧团,表演“谢洋戏”,又叫“还愿戏”。

  在东门渔村的天后宫,青石板地面已经随着时间和海风的吹拂而剥落,大殿上方写着“灵照海国”,大梁两侧有两艘木船,古戏台就在庙宇中。村里几位老妇人坐在天井下扎金元宝。

  开渔节上,鱼灯巡游是项重要仪式。大旗为先导,牌灯两对相随,铜锣振威,东门鱼灯队招摇而过,黄鱼灯金光闪闪,带鱼灯银光耀眼,鲳鱼灯翕动白头,蟹灯八足二螯,虾灯长须上下……

  据说2006年的“妈祖巡安夜”颇为神秘。前天下午下起了大雨,东门的人说,“妈祖娘娘会保佑的,天气一定会好的。”于是,按照预定方案请出了妈祖娘娘真身,石浦港上空云层慢慢退去,西边露出晚霞,雨竟然真的停了。晚上巡游船队缓缓出发,每艘船上悬挂着醒目的标题:安澜赐福、渔家旧俗、满载而归……今天停泊在石浦港一带的渔船,“满载而归”是镌刻在船头上最多的祝福。

  石浦古城渔光曲

  港湾里停着无数渔船,其中以东门渔村停泊的渔船最多。东门人奚文魁站在东门岛的高处,前方是浩瀚无涯的东海,身后是平静的港湾。“你看我们这里就是天然良港,海门那么小,一出去就是东海,一进来就风平浪静。”一般十级左右的台风没有问题,如果是十四级的强台风登陆,惊涛骇浪地动山摇,一般船只会拖曳上岸。

  停泊的都是大马力钢制渔轮。从事捕捞的渔船不以吨位计算,而在于马力的强劲。东门村五十岁上下的人都经历了从小舢板、机帆船到大马力钢制渔轮的转变过程。现在村口的二层小楼里有电脑联网实时监控,经度、纬度、主机功率、船号都一一显示,所有渔轮的行踪轨迹密密麻麻形成矩阵。

  石浦渔港古城历史上是“浙洋中路重镇”,现在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国家二类开放口岸,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还是中国第一部国际上获奖电影《渔光曲》的外景拍摄地。《渔光曲》记录了渔民的辛酸:“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里;腰已酸,手已肿,捕得鱼儿腹内空……”

  “爷爷的爷爷捕鱼,爷爷捕鱼,爸爸捕鱼,我也捕过鱼,我儿子考上大学再也不捕鱼了。”奚文魁说,这里每年都有渔船出事,很正常。东门岛有民谣唱:“东门岛抲鱼郎,住的金丝茅草房,吃的蕃丝咸菜汤,穿的栲裤破衣裳,前世勿修做阿毛”。

  大海不负捕鱼人

  石浦镇东门渔村的渔业捕捞,一般都是一个星期到半个月一次作业,最远是去济州岛附近。奚文魁说,“他们那儿的鱼还是多,阿拉这儿的鱼少多了。”附近的舟山县有远洋捕捞,最远的去到北冰洋,一年才往返一次。

  捕捞航行的时间,也是需要长久适应和忍耐的时光。也有象山和宁波当地的媒体记者跟着捕捞船出海,结果出去一两天之后就无法忍受,晕船呕吐还有无边的寂寞。停靠之后清洗渔船,一箱箱的杂鱼碎拉出船舱,腥臭交织,船舱的底部必然有工人在赤膊劳作。石浦港码头上,经常能够看到有捕捞船出海作业。傍晚启航时风平浪静,总有十多个人坐在船头形成剪影。

  如今都是机械捕捞,但一艘500马力的钢制渔轮上一般也需要10人左右。现在当地人一般都不再从事捕捞,特别是年轻人都和奚文魁的儿子一样,开始远离大海。大多数捕捞工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工钱按天计算,按照技能高低,每天三五百元不等。能干的船工,很多家船主都惦记着。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船老大还是要上船的,大海上风云变化莫测,经常需要各种决策。村委会的告示牌上经常写着的是:敬告各老大……

  海上作业、扯蓬、拉网、起锚,回到岸上修补渔网、整理缆绳,渔货进入市场、搬运等,这一套工序现在都有了一系列流水作业。在东门村的冷冻厂,捕捞好的带鱼按照尺寸大小分门别类,肥厚的价格更好,银白色的带鱼被一条条码好冷冻。干活的都是来自安徽的女工,这些带鱼主要是销往东北。老板说今年的收成还不错,“渔船太多,渔业没有衰退就算好的了。”如果艺术地表达渔业生产,那是象山的“非遗”项目起蓬号子:“一拉金勒个,嗨唷,二拉银勒个,嗨唷,三拉珠宝亮晶晶,大海不负捕鱼人。”

  ■ 风土

  古城古村与海伴生

  石浦渔港古城与海相伴、以渔为生,像座活态的海洋博物馆。2006年,古城景区开放,以1356米长的古城游览线为核心,14个反映渔文化、海防文化、渔商文化的主题场馆记载着渔村的变迁。古城里还是原住民的生活现场,很多人家用海螺壳做花盆装饰自家的门窗。即使在旅游旺季,他们该打麻将打麻将、该拌嘴拌嘴、该谢绝参观就请您止步……

  东门岛更为古朴,在没有修通大桥之前,从这里只能乘坐渡轮前往石浦镇,是浙东海洋文化发祥地之一。东门在唐朝时就辟为渔港商埠,史籍载:“屏陆隙海,郡之要镇。”东门虽小,故事却多。这里是《渔光曲》的拍摄地,有炮台、古城门、古灯塔,有修建灯塔的二难先生墓。蔡元培先生也曾在此短暂逗留,他留下的题词是:“出其东门,介尔昭明。”意思是眼前就是无边无际的东海了。

  ■ 口感

  象山海鲜十六碗

  象山总有一股子海腥味。当地海产品丰富,关于海鲜的说法很多:红膏白肉咸炝蟹,瓦楞白壳是银钳;大烤墨鱼色红亮,熏鱼沾得御厨香;芹绿汤清鳗如玉,脆皮虾鱼养胃肠;金银鱼丸水中漾,三鲜鱼胶风味长;渔家白蟹喜先尝,雪菜黄鱼堪称王;葱油鲳鱼对金樽……

  象山传统菜的基本特征是:重鲜度,力求保证原汁原味;咸鲜统一。海鲜十六碗是象山的一个品牌,姜香牡蛎在新一轮的“海鲜十六碗”中榜上有名。传统的“海鲜十六碗”是:咸炝蟹、生泡银钳、大烤墨鱼、五香熏鱼、椒芹汤鳗、脆皮虾鱼、双色鱼丸、三鲜鱼胶、渔家白蟹、雪菜黄鱼、葱油鲳鱼、清炖鲻鱼、滑炒鱼片、盐水白虾、红烧望潮、菜干鳓鱼。前四个是冷盘,后十二个是热菜,说起来几乎是浙东版本的《报菜名》,让人忍不住吞咽口水。每一碗菜都配有一首诗,例如《渔家白蟹》:白蟹一盘满座香,持螯把酒兴飞扬;擂姜泼醋且随意,嫩玉红脂细细尝。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