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洪晃的红:一个大女人的底色

2014年12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说洪晃是红色的,不仅因为她姓“洪”,更因为她半辈子上天入地般“折腾”生活,日子总是“红红火火”的。

  她从史家胡同51号走出来,她是“章士钊的外孙女、章含之的女儿、乔冠华的继女,陈凯歌的前妻”,这辈子估计都不能摆脱这些标签。另一方面,她又是“博客红人、专栏作家、知名出版人、时尚教母”,她,就是洪晃。

  写作主题

  男女那点事儿

  男人上半截是修养

  家世、情感经历、博客、微博、时尚杂志、主打中国设计师的精品店……这些都是构建洪晃“发红”的元素。这位中国时尚界和出版界的名人,是个非常乐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她曾在《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上写专栏文章;代表作《我的非正常生活》、《廉价哲学》、《无目的美好生活》,其中《我的非正常生活》销量达20万册,而她开的博客,点击率达千万次。

  如果说早年的成名源于其出身背景以及在婚姻上的大胆选择,那么这几年洪晃的名声大噪,却是因为那些掀起多重舆论风暴的新鲜热辣的“豆腐块”千字文。

  总爱写点儿什么的洪晃,对自己的文笔十分有“自知之明”,她觉得自己既不能风花雪月,又不能愤世嫉俗,只会用大白话的方式,千字式地“码”些对情感的体会、对时政的评论、对生活的吐槽,而这三点,恰恰是“洪氏千字文”的内容了。洪晃为文,从来不爱“端着”。

  男女那点事儿,是洪晃常写的主题。她曾在博客中讥笑痴男怨女,其杂文《男人分两截》相当有名,文章对男人的剖析更是精彩:“男人的上半截是修养,下半截是本质。女人嫁给男人,大部分是因为他的上半截,但女人还是应该多注意一下男人的下半截,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中国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在她笔下似乎一钱不值,她曾说“不要谈配不配,中国男人不是配的问题,是太脆弱”。

  看似惊世骇俗的言论背后,是洪晃的女权思想在支撑。她会在微博嚷嚷“女的被尊重就被称为‘先生’,不被男的娶回家就叫‘剩女’,能干的不得了叫‘女汉子’,还有人说我们不是男权社会”这样的愤世嫉俗之语,引来底下一片欲与之在争取女权道路上共奋进的赞和之声。读者因为她的出格而冒冷汗,却忍不住暗暗叫好。这些大实话,有一种自成一格的“洪氏幽默”,你可以说太痞,也可以说太爽。

  洪晃其质

  洪氏幽默

  混迹网络 最怕民粹2.5

  除了调侃男女关系,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游走得游刃有余的洪晃,社会观察更是文章不可或缺的主题。这样的社会观察面向很广,她从一场CCTV 9英文主持人和老外的微博舌战中质疑中国的软实力究竟为何物,她痛惜“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外汇券,有中国人不许进入的商店,叫‘友谊商店’;有中国人不许进入的酒店,因为那里可以住外国人”;她从一场西班牙大使宴请中国金融大亨的精彩对话中领悟到“中国和外国的区别不是什么开放和封闭,什么人权和仁道,其实就是喝不喝凉汤,吃不吃甜点。”

  洪晃写社会,总是带着中西方比较的视野,洪晃自己说在她这里“东西方文化混得特别好”。但即使是这样“中西混搭”的诙谐杂文,在中国特殊的舆论环境中承受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洪晃不是没有过退缩。她曾直言,网络上的民粹主义是一团负面的民族情绪,而自己混迹网络多年,最害怕的就是民粹2.5。对待人身攻击和谩骂,洪晃也曾身心疲惫,并在专栏里挫败地问大家“我是不是该闭嘴”。最后,她还是选择勇敢地写下去。她对记者说,自己只是非常看不惯一些中国社会的现实,如果给她一个能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权力,她的理想就是“实现法大于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过长期国外生活经历的洪晃,认为“国外也有各种问题,但是至少有法律,不是那么野蛮。”她依然愿意相信中国会好起来。

  如果说调侃男女关系和社会观察分别是洪晃公共写作的“甜点”和“正餐”,那么她所写的生活杂感才是最典型的“家常菜”。她的生活随笔,从头到脚全是大实话:她大大咧咧地说自己的相貌没走好运,“任何看我不顺眼的人都可以拿我的相貌开涮”;混迹时尚圈多年,她会码字感慨“时尚其实是个包袱”,几乎所有好看的东西都不太舒服;“双11”消费正火时,她在微博上狂泼冷水,“我的消费观点和双11正好相反,我觉得物质的东西还是要少一点、但是好一点。不然你的钱包、储藏室和地球都受不了”,结果引来大批自称“屌丝”的网友评论“饱汉不知饿汉饥”;重视亲情的她深知家庭是人类抵制商业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却发现在女儿面前,自己的母亲身份已经可以被礼物所取代,于是发问《你的生活外包了吗?》,此刻的洪晃,是一个困惑的母亲,她和天底下所有的妈妈一样,担心孩子的成长,粉丝们“晃姐晃姐”的叫她,不全是因为她像“大姐大”,也因为,她确实也像个邻家大姐那样贴着生活。

  记者手记

  从心所欲大女人

  这个真性情的“老姐姐”并不十分“爱惜羽毛”,她的隐私几乎就是公共资讯。她曾在专栏里写“我身上的坏毛病都是从我爸爸身上继承的。我爸聪明不用功,我也是;我爸好吃、好抽烟,不注意身体,我也那样;我爸结过三次婚,我也整整三次,还在比他小得多的情况下,就把这三次都结完了。”洪晃在文章里如此坦白私生活,并非因为喜欢,采访时她坦言“公众对公众人物私生活关注是我们时代的特点,但是炒作晒私生活还是挺下贱的。我不是很乐意分享私生活的,但是我也不愿意撒谎。”她早就已经看透,“我相信我有读者,但是所有报道都不会放过我是谁的谁,我再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她有名是因为她的家庭背景和前夫’这么一句话。”这种清醒,成就了这个没有阴影的大女人。

  从史家胡同51号这个非凡之地走出来,洪晃身上背负着太多让她喘不过气来的使命感,她的一生都在努力地活出自己的模样,而不要只是成为“谁的谁”。她靠着那种别人没有的机灵和那股甚至有点“混不吝”的脾性,横冲直撞,享受生活的快感,终于活成了一个从心所欲的大女人。在洪晃看来,中国人一般都有两面性,公众的一面和私底下的一面。这样就活得很累,伪君子成为普遍现象。如果她不做一个伪君子,也许对公众的意义就大一些。于是这个大女人,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身世,不美化自己的形象,不否认自己的女权情绪,她好像有一种把一切都看得“透里透”的寒意,却依然热热闹闹地活成了一团火焰。

  洪晃的红,源于她身上鲜明的反差:明明来自显赫的名门,却离经叛道得令人咋舌;明明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却又极端粗野。很多人如果不去近距离接触这个女人,总怕“hold不住”,但如果走近她,就会发现她不过就是一个直来直去却又一派浪漫天真,偶尔爱爆粗口来宣泄情绪的性情中人。当然,如果你靠近她,千万别说假话。

  采写/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