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文化新闻·艺术圈(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文化新闻·艺术圈(二)

美国戏剧大师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北京上演,引发观众喝倒彩

威尔逊的静默与幽默,你看懂了吗?(2)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威尔逊的戏都是从视觉开始的,图为《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剧照。Lucie Jansch 摄

  (上接C08版)

  如何讲述“克拉普”?

  静默+幽默是两大挑战

  “这部戏经常被演绎成一个悲剧,讲述一个老人弥留之际的故事”,威尔逊说,“它的难度在于,要演出贝克特剧本中的静默。在我开始说第一句词之前,大概有15分钟(实为25分钟)是完全静默的,在说词前要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这并不容易。静默是一大挑战,另一大挑战在于幽默。贝克特喜欢的两个演员都是喜剧演员,演他的戏,演‘克拉普’这个角色,喜剧性是必须要把握的”,威尔逊说。贝克特之所以欣赏基顿与卓别林,理由是“他们的表演与我们现在那种自然主义的,充满逻辑性的连贯表演很不相同”,而这也恰好与威尔逊的理念不谋而合。威尔逊同样对自然主义的表演恨之入骨,他的舞台上,演员总是以夸张怪异的造型,精准凝练的身体语言,创造一种独特的审美。

  以《克拉普的最后碟带》为例,剧中威尔逊的脸孔被白色涂抹,孤独笨拙的小碎步表现老态龙钟,大量停顿留白则使人联想到因衰老耳背所致的行动迟缓。尽管展现的动作是琐碎的,但威尔逊的身体语汇却时刻维持一种张力,这不是对于自然的模仿,而是提纯,使之程式化。剧中这些动作如同编码一般组织起来,形成内在的节奏感。

  罗伯特·威尔逊

  戏剧家与视觉艺术家。1941年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威尔逊少年时代患有口吃,后来在一位舞蹈教师的帮助下,逐渐治愈。威尔逊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后改行学了建筑和绘画,最初作为舞美设计进入戏剧界。威尔逊是一位全方位艺术家,集导演、演员、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于一身,作品涵盖戏剧、歌剧、舞蹈、绘画、装置、雕塑等。他的合作伙伴包括海纳·穆勒、汤姆·维茨、菲利普·格拉斯等。

  ■ 释疑

  停顿时间过长令人昏昏欲睡?

  在演出后,有些观众认为剧中停顿时间过长使人昏昏欲睡,但实际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语言只是该剧诸多元素之一。在剧中的静默时分,表演没有停止,音效没有停止,灯光变化也没有停止。威尔逊也多次强调,对他而言,“戏剧就是我们听到和看到的,二者同等重要”,他反对西方戏剧常常将舞美变成戏的装饰。在威尔逊的创作习惯里,一部戏的起始点往往不是文本,而是视觉。比如他与菲利普·格拉斯合作的歌剧杰作《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他为这部戏制作了“视觉手册”,先确定了布景、灯光、服装,然后才写出音乐,加上文本,所以视觉是这部戏的“地基”。对威尔逊来说,他不靠视觉去讲故事,而只是传递感受,“比如你看到落日的余晖,这个画面没有故事性可言,但是它的色彩、光线以及缓慢的变化,在那个时刻给了你一种感受”。

  《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原剧大约长50分钟,而罗伯特·威尔逊的版本在70分钟。他先是用静默(没有台词)的方式排练了三周,8个月之后,才把台词加了进来,之后又用三周来合成。威尔逊并未给排练预设一个目标,他只是每天晚上琢磨这部戏,一边想一边排。“即使我每天晚上做同样的工作,每天晚上的工作也是不一样的”,他说。在表演上,威尔逊主张“非情感化的表演”,认为“越是人为的表演,反而越接近真实”。他通常会要求演员精确地掌控时间,甚至机械地数脚步数,通过长时间严苛的排练,找到身体自发的节奏感。

  声 音

  我觉得这个事件能激起关注和讨论,对戏剧界也是好的。这是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包括彼得·布鲁克、尤金诺·芭芭在内,这几年接连有大师的作品来,而且都是中国大陆的首秀,这一方面证明中国在经济上准备好了,另一方面中国的观众在艺术上也准备好了。这些戏来演,有非议是有道理的。这些大师的戏,风格感都非常强,而我们的观众显然还是比较喜欢电视剧叙事,演员演故事的那种“没有导演的戏”。这种戏也不会有什么争议,风格强的戏才会有争议。

  我个人认为,戏剧奥林匹克这回请的戏,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跨文化戏剧巅峰时期的审美。但这跟现在iPhone 6+出了,5s就过时了还不一样。就像你去美术馆看画,最近十年的就一定比三十年前的好吗?问题出在我们15年前认可的,可能是人家30年前就认可了的,我们确实有这种严重的滞后性。也许是这种滞后,导致了争议。

  王翀(青年导演,曾参加过威尔逊的工作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