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文化新闻·艺术圈(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文化新闻·艺术圈(一)

美国戏剧大师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北京上演,引发观众喝倒彩

威尔逊的静默与幽默,你看懂了吗?(1)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克拉普的最后碟带》是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首演于1958年。该剧讲述了一位老者在70岁生日这天深夜,独自在房间录制一盘磁带来记录过去的岁月。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秘密仪式,他从年轻起就这么做了。录音过程中,他听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不可避免地陷入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回忆。他嘲讽着年轻的自己,然而更深的忧伤汹涌而来。
王雨晨 摄

  罗伯特·威尔逊,这个在西方世界叱咤风云四十多年的戏剧界超级明星,借着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的东风,终于登陆北京。比起那些动辄七个小时,甚至连演几天几夜的大戏,威尔逊为其中国大陆首秀准备的是一部70分钟的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碟带》。他本人是导演的同时,还包办了视觉设计,令人意外的是,73岁的大师还亲自登台演出。

  然而,在12月7日晚的演出中,却发生了令人不快的一幕:一位观众在演出进行时不断挑衅,向台上的威尔逊喊话“下去吧”,甚至以英文爆粗。这一事件在演出结束后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引发业界和观众的讨论。一部分人批评观众素质不佳,即使当晚检票员检查了观众手机关机后才放行,12月6日晚依然出现了一小声手机铃响。也有人为观众叫屈,认为大师们“名不副实”。更有人不满于威尔逊的延迟开场,认为是对观众的不尊重。但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的讨论已与作品渐行渐远。

  关于威尔逊,我们需要知道的,远不止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么简单。不妨试着回到作品,听听大师自己怎么说。

  C08-C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为何选择“克拉普”?

  人生暮年

  才有勇气去执导

  威尔逊上世纪70年代就与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结缘。贝克特曾看过威尔逊的一部长达七小时的静默戏剧,而且一连看了三遍。几年后,他们第一次碰面,是贝克特来看威尔逊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一封信》。贝克特特意到后台看望威尔逊,对其中碎片式、不连贯的语言大加赞赏。另一位荒诞派戏剧大师尤涅斯库曾为威尔逊早年的作品《聋人一瞥》撰写评论,称“较之贝克特,威尔逊走得更远”。

  后来,威尔逊邀请贝克特共进晚餐。席间二人聊天,威尔逊借机问贝克特最欣赏的演员是谁,“巴斯特·基顿和查理·卓别林”,贝克特回答。为表示对威尔逊这位后辈的欣赏,贝克特还向其提议可以执导自己的一部作品,威尔逊表示很荣幸,但觉得自己太年轻,于是计划搁浅了。三十多年后,威尔逊也进入人生暮年,与贝克特笔下的“克拉普”年纪相仿。“我才终于有勇气去执导贝克特的作品,我发现他与我的确有不少共通之处”,威尔逊说。

  (下转C0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