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文化新闻·艺术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文化新闻·艺术圈

专题展亮相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山》《捉虱子》等作品展出

诞辰百年,回望冯法祀“开山途”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图为《捉虱子素描创作稿之11》。
图为《捉虱子油画创作稿-2》。

  冯法祀曾凭借作品《刘胡兰就义》等留下了不少经典视觉图像。日前,作为对冯法祀诞辰百年的致敬,“冯法祀的‘开山途’”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与一般回顾展不同的是,此次专题展聚焦于冯法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油画创作的“开山”旅途。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指出,该展是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不仅呈现了冯法祀不断开拓他艺术的“开山”之路,也表达了今人对其艺术的敬仰。该展将展至2015年1月8日。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家,冯法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杰作,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多样的风格面貌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语言,并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今年是冯法祀诞辰100周年,为此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院美术馆分别献上纪念展以致敬。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指出,与6月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冯法祀回顾展不同的是,此次央美美术馆则聚焦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从三个视角还原了冯法祀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段,为此该展也分为“开山”、“行走”、“登高”三个板块。

  记者在展厅看到,对冯法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艺术的回溯开端于《开山》、《捉虱子》这两件作品。为了展现冯法祀艺术“开山途”,主办方展现了《开山》等作品的不同版本及40余件创作稿,由此呈现了冯法祀开掘现实主义这座大山的实践过程。此后,在“行走”和“登高”两部分中,冯法祀创作的“风景写生”系列以及临终绝笔则还原出一个艺术家的纯粹。王璜生告诉记者,此前冯法祀的经典作品更受关注,而忽视了其日常生活细节的创作,类似上世纪50年代冯法祀已是教授身份,却仍到马克西莫夫班去学习,此后在马克西莫夫带领下进行全国旅行写生。

  与此同时,展览开幕当天冯法祀家属还向中央美院捐赠了55件作品,“这让美院有关《捉虱子》的创作更为完善,”王璜生指出。

  冯法祀 1914年生,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师从徐悲鸿,曾创作了《雁荡山》、《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尤以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最为著名。冯法祀还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一生教书育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 作品解读

  《捉虱子》

  1944年12月,冯法祀受演剧五队邀请赴云南保山随队赴缅甸劳军。在前线战壕里写生了速写《捉虱子》,后成为1945年、1948年创作的油画《捉虱子》的原始稿。中央美院造型学院院长马璐告诉记者,《捉虱子》一作虽也是反映抗战,但其选择的视角却很独特,士兵们没有拿枪,而是在捉虱子。事实上,这样一个视角恰恰是以往我们所忽视的,“战争的生活各种各样,捉虱子一幕恰恰表现了战争的艰难,这种视角前所未有。我后来看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一剧,里面的剧情就是冯先生所画的。”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