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专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专题

关于书的书之清单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爱书人

  《写我的书》

  年过八十、著名的日本古典文学翻译家和诗词研究家林文月,作为一个爱书之人,在某些个夜深灯孤的闲暇时分,不经意间发现原先被束之高阁的书,有一种久违再遇的欣喜,继而彻头彻尾重读一遍。那些关涉书的怀念从记忆深处涌来,《写我的书》其实不止于书,而是一场人与书的心灵交谈,几段旧时文人交往的情谊往事,有关于外祖父连横、师长台静农、郑骞、夏济安、叶嘉莹、日本汉学家平冈武夫等一代文人的音容笑貌。打动我们的不是那单纯的书话,而是书外的故事。

  《半生书缘》

  这更像是一部文学访问记。作者李黎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陆走访的旅美作家,对老一辈文学家们的拜访,本身就是“一个文学与文化的历史见证”。当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导下,一一拜访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钟书、杨绛、李子云,以及身在台湾、作者的文学故友殷海光、陈映真。拜访过后,作者以这12位人物为中心,用题记和图片记录下各个时期他们的生活,李黎的笔锋下,藏着对那个曲折动荡的文学年代最深情的书写。

  《买书记历》

  这是一本汇集两岸三地39位爱书之人的“淘书回忆录”。39位爱书人,围绕“私人买书史”的主题,展开各自表述。这些人既有闻名海内的藏书大佬,也有深藏不露的民间高人,既有学者、媒体人,也有旧书店老板、自由职业者……他们甚至在冬日凌晨四点就起床奔赴旧书市场,他们的足迹遍布琉璃厂、潘家园到旧书网站、拍卖场,他们的网罗涉及线装、新文学、签名本、近代诗词、非正式出版物等各项专藏,这是一群为了买书倾注全部热情的人。其实,淘书的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谈的是书,书后面到底还是人。

  私人阅读史

  《刻小说的人》

  这几乎是一本可以颠覆大众对书评持有负面认识的奇书,没错,它本身就是一本正统意义上的书评结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书评人比目鱼,却让这本打上个人印记的阅读史,成为引导读者的“私人阅读指南”。这位坦诚自己喜欢不按常理出牌作家的“理科男”,写书评只是爱好,他凭着热爱和勇气,把那些并不好啃的作品英文原版一路横扫过去,并认真“刻”下读后感。

  比目鱼选书只从个人兴趣出发,标准是“辨识度”。我们在这本书里,看见的都是一些“怪异”却才华非凡的作家,黑色幽默的冯内古特、困顿的卡佛、“邪恶”的奥康纳、鬼才波拉尼奥,“极繁”的华莱士、拥有国内文坛“罕见气质”的阿乙和阿丁……他们的八卦被津津乐道,作品被深刻剖析,不足被无情曝晒。值得一提的是,比目鱼很少分析那些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作者,即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或伍尔夫,也是因为他们的“疾病”才一叙。这些个人偏好,都需要作者有强烈的自信。比目鱼恰恰有这种力量,他像一个法医那样解剖作品的内脏,检查内部的独特之处。他告诉你《时间箭》的“倒带叙述”需要考验读者的智力,而《邮差总按两次门铃》的冷叙事功力实在了得,而所谓“自由间接文体”,他更是会带着你一同在《红楼梦》中寻觅对应。诚如书名“刻小说的人”那样,比目鱼“刻”这些名字到其私人阅读记忆里,也刻下他对书评的热爱,对小说的热爱。

  《幻想图书馆》

  提起日本人寺山修司,总离不开“前卫”的印象,他是诗人、编剧、剧场艺术家、电影作者,又是一位赛马评论员、摄影师和生活改革者,一生极为丰富。在中国,寺山修司的名字总与《上海异人娼馆》联系在一起。可寺山不止关注性,奇闻奇观和奇情奇趣,都是他的旨趣所在。本书是寺山关于冷知识的集纳。自历史上存在的书籍、电影等文本切入,串联起如狼人、变形漫画、头发、青蛙等小物件的演化小史,幻化出万种风情。

  这绝对是一本色彩斑斓且引人入胜的读书笔记,你看看每章节的名字:“成为青蛙学者的愉快百科”、“鞋子民俗学的阅读方法”、“少年时代是个猎奇杂志迷”、“收集狂们的迷样情报交换志”、“月下独自阅读的狼人入门书”……这当之无愧是一部纸张上的蒙太奇了吧?对于寺山的拥趸来说,这本读书笔记为我们提供了他天马行空的灵感来源,我们且跟着寺山一起,进入五光十色的“阅读时空隧道”吧。

  读之方

  《宛如一部小说》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作者达尼埃尔·佩纳克曾经做过中学教师,对于学生不爱阅读的情况非常理解,他总结自己十来年的阅读体会,推出了一套独特的阅读观念,告诉人们要让孩子阅读作品本身,而不是布置作业。本书讨论的对象虽是学生,针对的却是成年人。作者认为,要唤起孩子的兴趣,强制阅读没有效果,唯有把阅读当成一种平凡的乐趣,不索要任何交换物,才能改善每况愈下的阅读现状。

  《阅读整理学》

  本书可称得上是一本“阅读技巧宝典”了,日本语言学大师外山滋比古把阅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阅读已知信息的α型阅读,一种是阅读未知信息的β型阅读。作者推崇对β型阅读的培养,认为虽然这种方式的阅读体验比α型阅读艰辛,但对于我们的知识增长来说大有裨益。在信息爆炸时代,“浅”文风愈加盛行,很多读者在选择书籍时耽于“轻阅读”书籍而愈加排斥相对生涩的阅读领域,从阅读中获得成长的人变得更少了,希望这股阅读“技术流”能帮助我们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为阅读找到新的定义。

  书之所

  《书店时光》

  书店的功能其实都差不多:阅读、挑选和购买,但如果你喜欢一个书店,却是因为它的风格和它的店员,这本《书店时光》就是要告诉你这些。全球33家各具魅力的书店,海量图片加上详细访谈,让它成为最实用的书店书,不过我要说的价值并不在于此,这本书中介绍的许多店员,都是一群为了实现生活理想而做出选择的人,他们高学历、有主见,对阅读的独特理解支撑着其书店的生存。这不仅仅是一间间美丽的书店,更是在呈现读书的意义。

  《我与岩波书店》

  日本的岩波书店以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闻名,前社长、总编辑大冢信一在从事出版工作的40年里,关注日本上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哲学、思想领域的发展,跨越学文、艺术、社会之间,创造出崭新的文化风景,为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人文社会风貌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本书是他的回忆录,记述了一个资深编辑最好的人生40年里经历的人与事,读者可从中一窥日本学术文化和人文出版的黄金时代。

  本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