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探访
| ||
| ||
|
《青年医生》的热播让急诊科受到众多关注,与剧中宽敞的病房、“高大上”的病房楼不同的是,记者近日探访北京几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发现,病房普遍相对拥堵,走廊内加床随处可见,高风险、高强度、低收入成为急诊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探访 1
中日医院
探访时间:晚6:00左右
晚7点挂号窗口仍有人排队
晚上7点左右,急诊挂号窗口有十位左右的患者(或家属)在排队,中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郭诗东介绍,目前急诊每天的诊量在500-600之间,两个抢救室固定床位10张,加上临时病床共18张左右,观察区固定12张床位,ICU有5张床位,“即便算上加的床位,目前仍无法满足患者的全部住院要求。”记者看到,观察区现有的12张床位已住满,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观察区外的走廊也摆设了一排床位,也有患者使用的是急救车上的平车,“这很常见,我们没有多余床位或平车时只能暂’扣’急救车平车,最繁忙时走廊也会加满病床。”据了解,科室目前有40多位医生,全员超负荷运转状态。
刚刚住进急诊病房3天的李阿姨今年已经70岁,因为心衰进入医院,对于住进病房的经历,老伴坦言“费劲”,“交了两次住院单都没能住进专科病房,目前也只能在急诊。”
电击除颤、溶栓在急诊常见
记者在抢救室看到几位医生在抢救刚刚送来的一位老年患者,“前几天还遇到过一位40多岁的心梗患者,送到医院时呼吸、心跳都已经停止,很多人已经准备放弃,我觉得患者还很年轻,几个大夫交替按压半个小时,同时注射肾上腺素等,除颤几十次之后,患者恢复呼吸”,郭诗东告诉记者,在急诊室,电击除颤可以算是家常便饭。
【现状】
“把急诊当跳板”并不罕见
《青年医生》开局便是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分配,几位主角都在祈祷不要被分到急诊科,已经在急诊工作的欧阳雨露也曾想过离开急诊。郭诗东表示,这样的剧情基本符合急诊科的现状,确实有很多人不愿到急诊工作或把急诊作为跳板,“很多医生希望能够到一些收入好一些或相对轻松一些的科室。”
高风险、高强度、低收入是急诊医生普遍现状
在郭诗东看来,高风险、高强度、低收入可以代表急诊医生的现状,“所谓高风险,即急诊科面临的都是危急重症患者,要求医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诊断、治疗且不能出差错。医患矛盾也是我们在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挑战,经常听到有病人说要告医生。”另外,平均来说每个医生每个晚上(下午4:00到第二天8:00)要看70多位患者,频繁上夜班自不必说。但相应地,医生的收入却相对较低,急诊科医生在医生群体中的收入又是较低的。
探访 2
北大人民医院
探访时间:下午3:00左右
人多时20人左右排队
记者在急诊科挂号窗口看到,不断有人前来排队,多的时候排队人数在20人左右,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黄文凤介绍,科室现在已经超负荷运转,“在实在难以承受的情况下,按照急诊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先处理情况比较危急的病人,如果病人情况不是十分危急,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我们会建议患者等待或劝其转至其他医院。”
急诊区只有“单行道”
记者进入急诊科病房发现,除了常规设置的病床外,几乎能加床的地方均已经放置病床,医生、护士、家属等要从该区域经过,只能“见缝插针”,中间仅留下了差不多容一人通过的宽度,记者穿着羽绒服只能侧身通过,“让一下”、“小心碰到病人”的声音几乎不间断。黄文凤介绍,有送来的患者情况比较紧急,需要插管、上呼吸机的情况,只能先将其他患者临时挪走,满足紧急病情的需要。
黄文凤坦言,病房也确实有不少滞留病人,“其他科室不接收,家属也不愿接患者出院,只有很少一部分家属愿意把患者接回家或转到二级医院,而且二级医院相对没有那么拥挤,病房环境也好一些。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病区的老年患者也比较多,90岁以上的病人属于常见。对于这部分已经诊断明确的患者来说,真的没有继续待在急诊的必要,但现状的确如此。另一方面,其他患者抢救无效死亡也会给周围患者带来很大冲击。”
【突发】
胸外按压恢复呼吸
《青年医生》中不愿从医的赵冲遇到车祸患者积极施救,医生程俊也曾路遇连环车祸现场,黄文凤也遇到了类似的情景:11月30日,黄文凤在西直门华堂商场就遇到了一位已经倒地的患者,“老人晕倒的地方离扶梯口不远,我上楼后发现患者已经倒地,已经没有脉搏、呼吸,患者应该刚刚晕倒不超过1分钟,我对患者实施了胸按压,同时患者家属拨打120,后来我与商场工作人员交替实施按压,之后病人呼吸恢复”。
黄文凤告诉记者,其实院外复苏很少有成功的,“即便患者到达医院时仍有呼吸等,因为心肺复苏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患者脑复苏情况”,以自己急救的案例来说,胸外按压算不得一个很专业的操作,事实上应该向大众普及的急救方法,越早实施急救越好,我过去的时候其实周围已经围了一些人,但并没有人进行施救,可能不具备专业知识,没有人敢轻易采取措施。
■ 相关链接
海姆立克急救法
更常见于院前急救
剧中医务人员采用卧式海姆立克急救法遭不少专业人士吐槽称不当操作,对此,郭诗东表示,这种急救主要适用于呼吸道梗阻患者,患者神志清晰但呼吸受阻,往往会产生恐惧感,至于海姆立克急救法的使用,首先要明确一点,急救有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之分,如果发病现场有医生或专业人士可以操作,会起到很好的急救效果。“这种急救方法是急诊科医生的基本功,但从医二十年来,我在急诊室从未使用过这种方法,有些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呼吸、心跳已经停止。”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常见操作体位为站位,操作人员从后面环住患者,对准患者肋骨下至脐上的部位,借助操作者实施的向内向上使膈肌上升,患者肺部收到挤压,气体向上涌出,借助推力使原本阻塞的气道畅通。剧中采用卧位急救并不存在原则性错误,“有些情况,尤其是在救治儿童时,就会采取与常规体位不同的方法。”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D02-D03版摄影(除署名外)/实习生 彭子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