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到四品府涮肉三元桥店用餐的顾客发现,进店之后就能见到一台快速农残检测仪摆在面前,随手拿起一片菜叶,现场检测农药残留,十分钟就可以出结果。这是北京市首家餐饮企业主动开展食材现场检测农药残留量,将本来是幕后的检测拉到了前台。其实,从田间到餐桌,食品需要经过层层检测。近年来,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强,食品检测需求急剧增长,检测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同时,企业自我检测容易遭到质疑,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检测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状
检测机构设置分散,水平良莠不齐
外资检测机构SGS集团中国区负责人介绍,中国检测市场规模潜力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消费市场从生产型向享受型转变,对消费产品质量及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第三方检测服务;二是国内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对检测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事实上,随着中国的食品药品向现代化监管迈进,有关部门愈发意识到,以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为代表的技术支撑体系,是食药监管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当下的短板。
“几乎每家食品企业都遭遇过跟检测相关的乌龙事件。”一位业内人士介绍,2012年7月,河南三门峡市疾控中心的检测结果指称今麦郎方便面的酸价超标,但随后该中心又自认“资质不全”,收回检测报告并向企业公开道歉。同一时期,湖南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声明,“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对美赞臣等奶粉“香兰素超标”的检测结果无效。
食药检测是专业的技术活儿,而目前国内检测机构的设置却并不专业。全国共有一千多家与食品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散布于农业、质监、卫生、食药等多个系统。食品企业不定期接受各级各类管理部门的多项检测,结果却不共享、不互认。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加大了企业负担,还存在某些企业多次受检、而某些企业却总被漏检的弊端。
各级检测机构水平良莠不齐,一些检测机构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将行业推荐标准作为强制标准(国家标准)执行。
在这种背景下,最新一轮食药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要整合食药检测资源。与此同时,检测机构市场化的大幕,也在2014年正式拉开。
改革
检测机构市场化和“检管分离”
一家外资检测机构负责人介绍,市场化以后,引入独立第三方角色,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消费者对食药安全的信心,但也要考虑到一些不良检测企业可能会因为利益驱动而忽视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对第三方检测企业的问责同样重要。
在欧美国家,政府会向第三方检测机构购买常规性的检测服务,检测机构对食药企业的产品是负有连带责任的,因为有严重的后果监督,所以第三方机构必须严格履行检测职责,确保自己检过的产品确实合规。
但目前我国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甚至出现一些有政府背景的检测机构或国有检测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运作模式。另外,在食品药品行业中,检测工作要贯穿全产业链,真正确保从源头到餐桌的安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末端的事后监督。
作为安全食品最高级别的有机食品,其检测及认证机构的变迁,就是一个缩影。沱沱工社CEO杜非介绍,2012年之前,中国的有机行业很泛滥,认证也有问题。基于这个情况,从2012年4月份开始,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等几个部门联合做了近半年的整顿,取消了一大批发证机构。从2012年10月份开始,中国实行了可以比肩欧盟的有机标准,发证机构一旦出现问题,终身取消发证资格,而且发证员终身不能再进入这个行业。而生产企业出了问题,三年之内不能再进入这个行业。
检测行业作为保障社会产品服务质量,营造安全生产消费环境的力量之一,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增强。例如,在一些城市和地区,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接受食品监管部门的委托承担相应的食品检测业务。这些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与一些国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希望实现优势和资源互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检测市场的潜力很大,但政府的限制太多。”某检测机构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第三方检测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创造一个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国有检验检测机构数占检测机构总数近80%,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19.5%,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0.5%,占比悬殊。
今年,国务院至少在五份文件中明确对检测机构改革提出要求,关键词便是“市场化”和“检管分离”。最新的一份文件宣布,到2015年基本完成多个部门的检验检测业务整合,政府原则上不再开办一般性检验检测机构。
政府背景机构弥补市场化机构的短板
不过,有政府背景的机构依然很重要,在一些常规检测之外,他们往往会在一些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上增加投入,而这恰恰可能是市场化机构的短板。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介绍,中心有专人负责,利用信息化工具对国内外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在国外发现问题就会立即进行研判,有必要的话会马上在北京市取样进行检测。
中心建立了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用于畜禽等重点高风险食品的追溯管理。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检测样本量都在10万个以上,从结果看,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豆制品、猪肉、蔬菜这六类食品,已连续多年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
中心还建立了一套食品安全风险指标快速筛查系统,如果不知道食品中存在哪类风险,先总体筛查一下,找到大致方向后再进行具体检测。有时,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检测标准或者判定标准,中心会参照国外标准进行检测,或者根据工作经验采纳一个临时判定值,供监管部门参考。
风险监测还会及时提供给消费者。比如,大家传说小龙虾重金属超标严重,中心按照国家标准对虾肉进行了检测,没有发现问题;但考虑到消费习惯问题,把虾头也单独做了检测,发现虾头里边的重金属含量较高,有的可能是虾肉里边的十几倍。后来,中心就发布提示:不能吃虾头,吃虾肉是没问题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