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文化新闻·艺术圈(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文化新闻·艺术圈(二)

“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亮相三家艺术机构,多数作品讲述艺术家生活经历

行动也是艺术,图像不是全部(2)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策展团队为赵半狄拍了一段讲述“半狄熊猫生涯”的纪录片。
何迟双屏影像作品《就这样忘记》(局部)。

  (上接C08版)

  作品

  展示什么?

  ●不是为了迎合此项目而创作 ●看到的是艺术家的一段人生

  展览在798三家重要艺术机构常青画廊、佩斯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同时呈现。展品的形式并非是固化的艺术作品,更多的则是一段段视频讲述了艺术家如何在各自的生活中做着各种艺术的行动。

  对孙原来说,这个展的特殊之处便是出现在展厅中的展品不是为了迎合此次项目而创作的,它们自身便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艺术家所做的这些事情都不是策划人规定,我们只选择现成的。”为此,这三个艺术空间中所展现的只是这些行动遗留的证据和标本,它最为生动的部分或许并不在展厅,而是在艺术家的生活和现实之中。

  而基于这些“作品”的特殊形态,策展人在展厅中设计了一个独特的交流线索,以艺术家的第一口吻讲述那些不可记录或是无需被视觉展示的行动和经历。类似艺术家何迟讲述的是2014年8月底,因父亲突然辞世奔丧回到甘肃老家,决定在此生活一段时间,“我试图过上绝大多数人正在过、还在过、还将继续过的毫无意义的生活,就像我父亲过的生活。”

  而黄彦直接以“我的生活”来命名此次展品。这是其2012年11月1日开始以分钟为单位记录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及发生的时间,例如0:00-0:09(品茶),0:11-0:14(扫地),“这样我生活中每一天的事件组成和时间分配就很具体地呈现出来。当回看这些具体的信息,发现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非常的陌生。这种发现促使我对时间、事件的思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生活中的时间分配。”

  ■ 幕后

  顾德新、赵半狄、李永斌“被参展”

  展览所列的34组艺术家并非全都自愿自觉地参加,至少对于顾德新、赵半狄、李永斌三位来说是被参展的,“他们的参加不是应我们的邀请,有的算配合,有的不做任何回应。对他们的方式我们认为应该属于艺术之类,所以我们把他们加入。”崔灿灿告诉记者。其中,顾德新对于三位策展人发出的参展邀请没做任何回应,“他认为他的答应或者拒绝都是对艺术体制的一种合作,所以就没有回应,”孙原指出。而赵半狄自去年在新京报刊登了最后一幅与熊猫的合影宣告终结“熊猫时代”后,策展团队为其拍了一段讲述“半狄熊猫生涯”的纪录片。李永斌则已经决定将家搬到了河北农村,准备当一个农民。

  在展厅中,赵半狄和李永斌展现的均是策展方对其所拍的纪录片。而顾德新的展位就是空缺,“出于顾德新对艺术的态度,我们没有将其纪录片放在展场之内,而赵半狄和李永斌都有纪录片,是我们给他们拍摄的。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采取的态度,他们的立场被我们纳入了展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