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大势
中国经济通缩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出现拐点信号,而股市的上涨更多来自于增量资金和估值修复。我们当然希望看到A股在调整中逐步企稳。但更要小心提防的是,在经济基本面进一步转坏的情况下,高亢的市场预期得不到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撑,泡沫破灭,并在杠杆止损与反向做空推动下快速下行。
昨日沪指在券商等权重板块带动下,再度站上3000点关口,券商板块18只个股全涨停;深成指一度涨近两百点。尽管中国股市“牛气冲天”,不久前还刚刚经历了一次刷新人类历史交易额的大涨,但从最新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运行态势难以让人高兴起来。12月16日,汇丰银行公布的中国12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9.5,预期49.8,创7个月来新低,且为7个月来首次跌破50的荣枯线。其中,新订单指数降至49.6,为八个月低点。11月汇丰制造业PMI为50。这与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产值、投资、消费、价格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数据表现高度吻合,显示出中国经济活力降低。
观察最近的一些经济数据表现,可以用三大特征来表述:一是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速下滑既成事实;二是实体经济发展放缓压力很大,尤其是在国内外市场萎缩、多种成本抬升、融资环境不畅的背景下,国内工业发展处境很难;三是结构调整仍在过程之中,旧的过剩产业步履蹒跚,而新的产业生产点并未完全建立起来,与中国经济转型相匹配的增长动力转换仍在过程之中。
从微观层面来看,很多行业的日子不好过,很多企业面临生存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是融资难、融资贵。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日前就公开直言,解决钱多、钱贵的问题是新常态下金融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他表示,中国金融系统的货币供应多,但同时利率也是非常高的,这是有悖常理的乱象。比如,中国储蓄率很高,大量的钱在银行,银行又受到各种管制,这使很大一部分的钱不能成为实体经济的供应。再如,人民币的管制还不够市场化。当前货币是多,但是没有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
中国经济通缩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出现拐点信号,而股市的上涨更多来自于增量资金和估值修复。我们当然希望看到A股在调整中逐步企稳,实现快速上涨后的“软着陆”,进入平稳运行期,实现蓝筹估值的修复。但更要小心提防的是,在经济基本面进一步转坏的情况下,高亢的市场预期得不到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撑,泡沫破灭,并在杠杆止损与反向做空推动下快速下行。
可以深信,作为微观经济体的企业日子不好过,市场化机制没有理顺,金融资源的配置还存在诸多的梗阻,宏观经济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光靠政府投资、大项目能顶得住吗?
要释放企业的生产活力,提振实体经济发展,关键还在于解决经济体中广泛存在的财务软约束问题。一方面来说,更多的改革将十分必要,尤其是国企改革与财税改革深化。如果仅仅是单方面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取得显著的效果。只有市场化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活力,但市场化改革无法在短期见效,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也不是短期能缓解的,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总之,中国要实现不断强调的“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经济新常态目标,就必须同步推动改革进程,以改革新常态来为经济新常态护航。
□周子勋(智石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