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来信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街道图书馆可解“放学去哪”难题

  据报道,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家长傍晚六点下班,接孩子成了家长们的头疼事。北京东城区破解“三点半难题”出新招,由街道图书馆与附近学校合作,让孩子们到图书馆里看书写作业,还有老师贴身辅导功课。

  看到这则新闻,我很羡慕东城区的家长与小孩。我的孩子在朝阳区上学,下午放学早,我们大人又没有下班,只好将孩子托管起来,可孩子所在的托管班管理人员又很不负责任,没少让我们担心。其实,学校所在的街道办,也曾出谋划策,将孩子召集起来,代替家长看管,可不到一个月,由于孩子众多而且麻烦频现,街道办最终撒手不管了。据我所知,很多学校与社区、街道办都合作出台过各种解决“三点半难题”的招数,但大多都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期待学校、家庭与社会能够多想一想对策,为孩子放学早无人照管的问题出台一些长期而有效的办法。□王晓阳(市民)

  明确急诊门槛防止急救车滥用

  据新京报报道,记者近日从北京急救中心及本市多家医院获悉,目前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中,70%-80%并不需要利用大医院的急诊资源;北京急救中心出车抢救的病人中,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因急救资源被大量占用,20%患者叫不到急救车。

  这样的情况,反映出一个问题,即目前我国在急诊资源的使用上,缺乏应有的规矩。

  与急诊类似的还有急救车,对于他们的呼叫,现在也很随意,笔者在急诊就经常接到一些慢性病人坐着急救车来就诊,弄得急救车的司机也十分无奈,有时和我们交接班时,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病人因为什么呼叫急救车。

  急诊(包括急救车)作为一种针对特殊患者的医疗资源,其配置也是有限的,如果大量地被非急诊患者占用,受到损害的,必然是那些真正需要急救的人。

  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首先要设立明确的急诊门槛,将那些不具备急诊指征的患者分流到门诊就诊。其次,还应该建立患者的诚信体系,对于那些不具备急诊指征而恣意呼叫急救车的患者,记录在案,逐次提高他们应用急救车的费用,或者拒绝其乘坐急救车的要求。□郑山海(医生)

  地铁站限大行李能否设“过渡期”

  昨天下班高峰期,我在地铁10号线大红门站看到几名保安与两名乘客在刷卡机前争吵不停。原来,乘客扛着很大一包行李要进站,可保安坚决不从。据悉,北京地铁12月上旬发布消息,地铁10号线大红门站、角门东站、石榴庄站采取限制措施,占用面积超过0.25平方米的物品不允许进站乘车。

  地铁10号线大红门站、角门东站、石榴庄站靠近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大量乘客携带超大行李进站是常事。地铁方对此进行限制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通过多次进出站经历我发现,很多乘客并不知道此消息,虽然地铁站发布有相关通告,很多媒体也对此有所报道,而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对此宣传力度却很不够。那些扛着大包行李的乘客,都是进了地铁站才被“劝阻”,而此时已经晚了。

  对于限制措施,地铁方应尽量通过多渠道告知乘客。同时,也应设一个“过渡期”,以便乘客适应。□焦向梅(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