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经济新闻·3C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经济新闻·3C

Jawbone:从蓝牙耳机到智能手环

从蓝牙耳机厂商变身穿戴设备领域明星公司,Jawbone“踩点”转型,并在已有产品上更创新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各种可穿戴设备在全球市场遍地开花。在中国,一度各大科技公司高管媒体采访必谈可穿戴设备,似乎不搞个手表、手环什么的,企业就跟不上世界节奏。但这些产品往往销量惨淡。消费者的理由很简单:不实用,不买单。

  美国公司Jawbone是个例外。截至今年4月,该公司的新一代智能手环“UP”卖出了大约10万只。最近UP3在全球上市销售,已能提供10种不同语言支持。本月初,Jawbone在京召开发布会,带来了UP MOVE和UP3两款产品,体现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从蓝牙耳机厂商摇身一变成为穿戴设备领域的明星公司,回顾Jawbone的发展史发现,其实这个公司只是做对了三件事:提前看懂一个市场,在合适的时间点切入,提供比已有产品更创新一点的产品。

  踩着时间点转型

  1999年,两位斯坦福毕业的年轻工程师共同创办Aliph公司,2004年推出了公司第一款无线耳机设备,取名Jawbone。随后几年,Jawbone耳机在业界各类评选中“拿奖到手软”,到2011年,Jawbone的历史出货量已达1亿。就在Jawbone在耳机界江湖地位逐渐稳固之际,公司创始人Rahman决定转型智能可佩带设备。

  2010年前后,医学界掀起一场“衰老是否一种疾病”的讨论,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提升一个层面。

  在2011年的TED全球大会上,介绍完人类健康问题面临的严峻形势后,Rahman拿出了一个腕带造型的小玩意儿,告诉现场观众,它就是Jawbone带来的解决方案。这个貌不惊人的小玩意儿正是UP一代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蓝牙耳机这个规模有限的市场,几乎已经做到了能够达到的极限。健康运动类的穿戴设备能用到公司在耳机方面的技术和销售经营,行业有可延展空间,市场已经度过萌芽期,但巨头又尚未染指,Jawbone当时的转型时机和选择都恰到好处。

  产品微创新

  在Rahman首次介绍UP的时候,市面上已有类似产品出现,最知名的是创业公司Fitbit推出的同名计步器产品。

  UP和Fitbit的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通过便携式设备实时监测用户的运动和健康状况,将这些数据上传至云端,以便用户进行自我的健康管理以及好友间数据分享。

  但UP在Fitbit模式上进行创新。外观上将原有的U盘造型首次变成腕带造型,配以鲜艳色彩,方便长时间佩戴,又富时尚感。在产品功能上,除基本的对运动情况的记录,UP也有创新,最大的亮点就是睡眠监测功能。

  最近Jawbone推出的UP3,变身为多重感应器平台,能随时采集各种生物计量数据,为用户的健康和锻炼提供详细的观察报告和指南。比如,腕带里的生物抗阻传感器让UP3能够追踪用户的静息心率,通过UP应用程序,用户能观察静息心率的历史变化,了解整体心脏健康的关键指标。UP3能够详细记录用户的睡眠阶段,包括快速眼动睡眠、浅度睡眠和深度睡眠,并给予改善睡眠品质的建议。

  核心仍是技术和平台

  Jawbone高管介绍,该公司12位核心科学家团队,6位从事大数据方面的研发,6位是生命健康方面的专家。但12个脑袋显然不够。去年Jawbone展开多轮并购,先后收购一家软件设计公司、一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和一家健康管理设备公司。

  前者可以完善公司的软件设计能力,第二个公司的明星产品是食物管理应用The Eatery,对着食物拍照就能获取食物的热量情况。第三个公司拥有大量传感器专利,还拥有二级医疗器械资格,提升Jawbone的硬件感知能力,也为公司未来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发展埋下伏笔。

  Jawbone在获得消费者认可后,正式推出UP开放平台,并将和健康管理相关的明星APP引入平台。

  在面对“和同类产品相比,UP竞争优势在哪里”的提问时,Jawbone高管说,在技术上,UP已经甩开对手好几条街。

  创新型的商业,来自衍生变化的需求。好的创新者必须时刻关注并能把握这种变化,重新理解需求。这正是Jawbone正在做的事情。

  新京报记者 林其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